学术写作深度解析

Exam Study Expert Podcast 访谈摘要

William Wadsworth

主持人 | 记忆心理学家 & 学习策略教练

Dr. Alex Hipp

嘉宾 | 牛津大学学习技能讲师

  • 写作仅占总流程的10-15%。学生们往往错误地将写作本身视为主要任务。
  • 真正的核心工作在于前期阶段:解构问题、阅读、研究、笔记和构建论点
  • 写作的质量是前期所有工作的“产品”或“象征”,写作中暴露的问题,根源通常在于阅读、笔记或论证构建的不足,而非写作技巧本身。
  • 不要满足于表面问题,要去探索“问题背后的问题” (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思考导师或出题人为何这样提问。
  • 导师通常会通过问题的措辞,引导你关注某个特定的学术辩论 (underlying debate) 或背景。
  • 实操技巧:尝试用2-3种不同方式改写问题,深入理解关键词的含义(例如,“如何” vs “为何”)。
  • 一篇优秀的论文不仅回答了表面问题,还能揭示出题人未言明的“缺失部分”(the missing part of the question),即一个更深层次的、隐含的讨论点。
  • 时间管理是关键:为阅读设定明确的时间限制 (Timeboxing),避免在某个部分花费过多时间而忽略其他部分。
  • 广度 vs. 深度:这是一个权衡。初期可以进行广泛阅读 (broad reading) 来理解领域,然后根据论点需要进行深度阅读 (specific reading)
  • 心态转变:阅读材料并非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证据” (evidence)。你的任务是利用这些证据构建自己的独特论点。
  • 避免陷入“文献兔子洞”,即因为一个引用而无休止地追溯阅读。要有策略地选择最相关的文献来支撑你的论点。
  • 明确笔记目的:是为了理解概念,还是为了搜集论据?目的不同,笔记方式也应不同。
  • 避免直接复制粘贴:这是学术写作的大忌,极易导致无意识抄袭 (accidental plagiarism)
  • 关键技巧:笔记的主体应该是你自己的思考和批判。例如:记录一个核心证据后,紧接着写下你对该研究方法的评价,或它如何支持/反驳你的论点。
  • 手写笔记在认知上更有优势(调动更多大脑区域),但关键是选择一种你能坚持下去的、80%有效的方法,而不是追求100%完美却从不使用的方法。

Dr. Alex Hipp 对 AI 工具的严重关切

Dr. Alex表达了从最初的怀疑到兴奋,再回到深切担忧的转变。她认为AI工具虽然提高了效率,但可能会让学生“抄近路”,从而跳过了学术训练中最有价值、最困难的部分。

  • 丧失核心技能:AI替代了学生筛选、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过程,而这正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
  • 证据质量低下:像Consensus这样的工具可能会推荐一些相关但并不重要或权威的论文,仅仅因为它们标题中含有关键词。
  • “幻觉”与虚假引用: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编造不存在的文献引用,极具欺骗性。
  • 无法判断产出质量:除非你是该领域的专家,否则很难发现AI生成内容中的细微但致命的错误
AI 的工作原理是预测性文本生成,而不是真正的逻辑分析。它会倾向于认同你的观点,并可能误解专业术语在特定上下文中的精确含义。过度依赖AI会严重损害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素养。
  • 并行处理,而非线性:大纲构建应该与阅读同步进行,而不是在阅读结束后才开始。
  • 动态工作文档:准备一个文档(或一张A4纸),写下问题和初步的论点框架。在阅读时,随时将找到的证据、数据、引用和个人想法填充到相应的论点下。
  • 好处:这种方法可以动态评估阅读进度,确保论点平衡,并有效克服“空白页恐惧症”
  • 当写作开始时,你面对的不再是空白页,而是一个内容详实、逻辑清晰的骨架。你的任务从“创作”变成了“扩展”,心理负担大大降低。
  • 找到你的学术声音:避免模仿他人的写作风格。你的写作应该有学术的严谨性 (academic tone),但同时是你自己的声音。
  • 简洁清晰至上:William分享了他早期试图使用华丽辞藻的教训。好的学术写作通常是 crisp (干脆利落) 和清晰的,而不是冗长和浮夸的。
  • 为读者写作:记住,你的读者(导师或考官)没有像你一样花费数周时间研究这个主题。你的工作是清晰地传达你的论点,而不是展示你所有的知识。
  • 写作中的许多问题,如论点不清晰或结构混乱,实际上是“伪装起来的结构性问题”。一个好的大纲可以解决大部分写作难题。

原文

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