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软件工程与产品管理:精粹摘要
产品经理(PM)角色的深刻演变
- 核心价值不变: PM的核心职责 依然是为产品交付过程去风险,并最大化商业投资价值。
- AI带来的解放: AI将PM从繁琐工作中解放,使其能更专注于挖掘深刻的客户洞察。
- 新的协调方式: 协调对象从“人”扩展到“系统”。PM现在需要管理一个“活的有机体”,包括LLM、反馈循环等动态部分,而不仅仅是静态软件。
- 技能要求提升: 对 数据素养 (Data Literacy) 和 AI伦理 (Ethics of AI) 的要求显著提高,需要建立产品的“护栏”。
- 避免成为瓶颈: 工程效率因AI而飙升,PM必须加速决策和洞察产出,否则将成为团队瓶颈。“传统的PRD(产品需求文档)已经不够用了。”
未来PM必备的5大核心能力与心态
- 心态一:极度的好奇心与谦逊 (Curiosity & Humility): 勇于承认“我不知道”,保持学习者心态。在AI时代,这是生存的关键。
- 心态二:高度的主观能动性 (High Agency): “做恒温器,而非温度计。” 主动发现并抓住机会,而不是被动响应。看到AI带来的新可能,思考自己能“多做什么”,而不是“什么工作会被取代”。
- 技能一:超越提示工程 (Prompt Engineering): 掌握编写评测脚本 (Evals)的能力,以验证和约束模型的输出,减少“幻觉”。
- 技能二:多模型应用与调优: 能够根据不同任务场景,组合、调优、微调不同的模型,以达到最佳性能。
- 技能三:亲身实践 (Hands-on with Tech): “过去一年写的代码比过去十年都多,因为代码现在本质上是‘架构+英语’。” 通过个人项目(如Aji的智能家居自动化项目)深入学习技术,保持手感。
企业在AI浪潮中成功的关键策略
- 核心理念:“核心AI化” vs “边缘AI化”: 成功的公司不是在旧产品上“涂抹”一层AI(边缘AI化),而是从根本上用AI重构工作流和产品核心(核心AI化),这甚至可能意味着旧代码库的缩减。
- 方法论:从“尖锐问题”出发 (Sharp Problems): AI是新工具,但解决的仍是旧的、根本性的客户痛点。成功的关键是找到一个“尖锐问题”,即一个能带来3-10倍体验提升或成本下降的明确需求。
- 实践路径:专注与连接: 不要试图构建一个无所不能的通用大模型。更有效的方式是,先构建高度专精的AI能力,然后再通过一个“连接层”将它们组合起来,形成智能。
- 拥抱混乱:“船厂模型” (Shipyard Model): 打造一个包含PM、工程、设计、数据/ML、市场等多角色的跨职能小团队,以“受控的混乱”方式高速迭代,模糊角色边界,共同解决问题。
- 探索新交互: 不要满足于聊天界面,它不是AI交互的终点。成功的公司正在积极探索更动态、更个性化的新用户体验。
50年产品生涯凝结的永恒教训
- 关于用户:观察远胜于聆听: “用户说的和他做的往往是两回事。” 真正的客户洞察来自于民族志式的观察,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为什么”,而不是用AI分析访谈稿。
- 关于设计:简单源于勇气: 复杂的产品往往源于团队缺乏自信和观点。拥有基于深刻洞察的观点,勇敢地为用户做决定,提供最简洁的方案,即使错了也比提供一堆混乱的选项要好。
- 关于战略:沟通,沟通,再沟通: “你永远不可能过度沟通‘为什么’。” 战略的成功落地依赖于持续不断的沟通,并要意识到组织内部对战略的理解也符合“跨越鸿沟”理论,需要耐心和策略。
- 关于职业:意图驱动未来 (Intention): 职业发展不是随波逐流。在脑海中清晰地构想你的下一步,并有意识地为之努力,这种“意图”的力量是巨大的。
关于新书《Building Rocket Ships》
- 目标: 将顶级的产品管理知识普及化,打破地域限制,帮助更多人不仅能打造好产品,更能建立能持续产出好产品的公司。
- 结构:
- 第一部分 - 基础: 面向高级/首席PM,涵盖从产品构思、定价到发布的核心技能。
- 第二部分 - 领导力: 如何领导一个高效的“船厂”团队,制定公司战略,并应对AI带来的未来挑战。
- Pro版本: 提供基于Coda的可交互版本,包含大量模板、清单和工具,极具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