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ud Note

Pro版 AI语音记录器 | 核心亮点与使用指南

产品定位:超越录音,迈向智能

Plaud Note并非传统的录音笔,而是一款集成了AI技术的智能语音记录器。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将繁琐的“记录-整理”工作流完全自动化,极大地解放了用户的时间和精力。

Plaud Note 是什么?

它是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解决方案:

  • 实时转录: 录音的同时,能将语音实时转换成文字。
  • AI整理: 利用AI技术,自动分析、总结文字内容,并生成摘要、思维导图等。
  • 专属App联动: 通过与手机App连接,实现录音数据的无缝传输、管理和深度加工。
AI记录器的核心优势

传统录音笔止步于“录下声音”,而Plaud Note则接管了后续所有工作。

💬
博主观点:最大化的专注力解放

最大的好处是让我们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对话和思考中,无需分心于“我必须记下来”或“之后要整理”,彻底告别耗时耗力的手动听录和纪要撰写。

  • 告别手动转录: 无需再反复听录音、敲键盘,AI自动完成高精度转录。
  • 聚焦核心内容: 让用户能专注于会议、访谈或头脑风暴本身,不错过任何重要信息。
  • 提升行动效率: AI生成的纪要和待办事项,能直接用于下一步工作,实现从记录到行动的无缝衔接。

Pro版核心升级:专业级硬件与体验

Plaud Note Pro在标准版的基础上,针对核心功能进行了显著的硬件升级,旨在提供更可靠、更便捷的专业级体验。

拾音能力 (Sound Collection)
🎙️
事实:硬件升级

配备了4个麦克风阵列,并基于AI进行声音检测,能清晰拾取最远5米外的声音。

💬
博主观点:基础但最重要

录音的根本在于麦克风。Pro版的拾音能力足以应对大多数公司会议室场景,确保了源头数据的清晰可靠,这是所有AI功能的基础。

电池续航 (Battery)
🔋
事实:续航翻倍

连续录音时间从30小时提升至50小时 (提升1.5倍以上),待机时间长达60天

💬
博主观点:最令人欣喜的进化

超长待机解决了“用时方恨电量低”的痛点。设备可以随时保持待命状态,真正成为一个“即拿即用”的可靠伴侣,基本消除了充电焦虑。

显示屏 (Display)
🖥️
事实:新增可视化屏幕

Pro版加入了物理显示屏,可直观显示录音状态、剩余电量、连接状态等信息。

💬
博主观点:革命性改进

这是最大的区别!解决了旧款仅靠指示灯难以判断状态的问题,尤其是在户外强光下。这个屏幕能有效避免“以为录上了,实际没录上”的致命失误,是提升可靠性的关键一步。

设计与尺寸 (Design & Size)
📏
事实:极致轻薄

厚度约2.99mm,重量仅30g,与前代保持一致的便携性,可以轻松吸附在手机上携带。

智能应用:多样化场景与模板

Plaud Note的AI能力不止于转录,更能根据对话内容,智能生成多种格式的结构化文档,适应不同工作场景的需求。

智能识别与分析
  • 发言人区分: 在多人会议中,能自动识别并标记不同发言人(如:发言人1,发言人2),方便后期整理。
  • 时间戳大纲: 自动为转录稿生成带时间戳的目录大纲,点击即可跳转到录音对应位置,方便快速回顾。
  • 思维导图: 将语音内容的核心要点提炼并可视化为思维导图,结构一目了然。
丰富的输出模板

用户可以根据需求,一键将转录内容转换成特定格式的文档,例如:

  • 会议纪要 (Meeting Notes): 自动整理出会议概览、主要议题、待办事项、未解决问题等。
  • 问答摘要 (Q&A): 将内容整理成一问一答的格式,适用于访谈、咨询等场景。
  • 课堂笔记 (Lecture): 提炼核心概念和要点,适合学习和培训场景。
  • AI建议: AI甚至会分析内容,并提出补充建议,例如“会议中缺少行动项”、“某议题可以更深入讨论”等,辅助用户思考。
💡
博主观点:从记录到洞察

这使得Plaud Note不仅是一个记录工具,更是一个辅助思考和推动下一步行动的智能助手。它能将非结构化的语音,快速转化为结构化、可利用的知识资产。

使用演示:三步完成智能处理

操作流程极其简化,旨在让用户无感地完成录音和智能分析。

第一步:录音
  • 配对: 首次使用时,通过App轻松完成设备配对。
  • 开始/停止: 长按设备上的物理按键,振动一下开始录音;再次长按,振动两下停止录音。
  • 标记重点: 在录音过程中,短按一下按键,即可为当前时间点添加高亮标记。
第二步:同步

录音结束后,音频数据会自动、无缝地传输到已配对的手机App中。

第三步:生成智能笔记
  • 在App中选择刚刚同步的录音文件。
  • 点击“生成 (Generate)”按钮。
  • AI将在数秒到数分钟内(取决于录音时长)完成转录、分析和总结。
  • 用户可以查看原始转录稿,或在“笔记 (Note)”页面选择不同的模板(如会议纪要、Q&A等)来重新组织内容。

原文

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