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来看,组织形式很可能是新一代AI创业公司相比传统公司的最大竞争优势与壁垒。
传统大厂分工过细,导致缺少核心人员对模型和最终产品结果负责。而创业公司能实现几个人端到端(End-to-End)完成工作,更理解模型能力边界和用户需求。
嘉宾:任川 (Loma AI 联合创始人)
中长期来看,组织形式很可能是新一代AI创业公司相比传统公司的最大竞争优势与壁垒。
传统大厂分工过细,导致缺少核心人员对模型和最终产品结果负责。而创业公司能实现几个人端到端(End-to-End)完成工作,更理解模型能力边界和用户需求。
将思维从“人默认完成工作,在AI好用时让AI做”转变为“默认AI承担全流程工作,人在AI做不到的地方进行弥补”。
事实:研发流程不仅是写代码(Coding),还包括文档撰写、测试、设计、代码审查(Code Review)和上线监控。
Claude Code (现已更名) 是最好用的AI编程工具之一,因为它能力强且提供SDK,方便进行二次开发。
强调了其应用范围远不止于写代码。
在AI Native工作流中,人和人之间的交流非常容易成为瓶颈。
原则是尽量减少会议和“拉通对齐”,鼓励个人独立、端到端地完成工作。需要对齐时,应将想法和原则直接同步到代码库(Codebase)中。
核心理念转变:不是AI为人提效,而是人为AI提效。
当前AI工作流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的失败,即未能给AI提供足够、准确的上下文,而非模型能力不足。人的重要价值在于提供模型所不具备的领域知识和经验。
人已经不可能比AI更聪明了。这里的快速学习指“快速学习并掌握最少必要知识,以便能与AI有效沟通”。
团队不关心成员是否具备某项技能,只关心问题是否定义清晰。只要问题清晰,就默认成员能够通过快速学习和利用AI来解决。
每个人都要对最终结果负责,对全流程负责。避免只负责前期研究或整理工作,因为这会导致人与人之间传递上下文,从而降低整个团队的效率。
事实:目前20人团队没有全职PM,工程师兼职PM工作。CEO或工程负责人直接承担PM职责,以缩短决策链条。
观点:未来不一定区分PM和工程师,大家可能都是“建造者(Builder)”。即使没有编程背景的PM,利用AI编程工具也能构建出产品。
观点:未来的分工会和过去工业时代或互联网时代不同。以前是按“以人为核心”的流程分工,未来将是“以AI为核心”的流程,人只在AI无法完成的环节做补充。
观点一:大厂转型困难,有太多技术和效率之外的考量(如员工信心)。
观点二:未来可能不再需要如此庞大的公司。一人或数人的团队能做的事情已难以置信,可能出现“一人独角兽公司”。创业公司的壁垒就在于组织形式的灵活性。
这正是需要“上下文提供者(Context Provider)”的地方。人需要为AI提供准确、信噪比高的上下文信息。这不是模型能力问题,而是提供给模型的上下文不够好。未来AI工程师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提供高质量的上下文。
采用 Take-home 作业 的形式,给一个大项目,要求在短时间内(如两天)完成,未使用AI工具几乎不可能做到。
面试时会深入探讨过程,例如遇到了什么问题,如何调整Prompt或指令来解决,以确保候选人不仅是简单调用AI,而是真正理解和善用AI工具。
补充观点(来自其他嘉宾):越是优秀的人,越要设置有难度的面试流程。这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反而更可能吸引他们加入。
不使用量化指标(如命中率、误报率),主要依赖工程师的主观感受。工程师会感激AI帮他们提前发现问题,因为最终出问题时是代码作者负责。团队会分享哪个工具最能有效提升代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