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李想 (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访谈嘉宾:小俊 (主持人)
Action (行动)能力,实现“知行合一”,而不仅是提供信息。用户愿意为之付费是重要衡量标准。Cursor 被工程师认为是初级的生产工具,员工自愿付费使用,显著提升了开发效率。32B 参数的云端VL(视觉-语言)基座模型,融合3D/2D视觉数据、交通专用语言数据和VL联合数据。3.2B 参数、包含8个专家的 MOE 架构的端侧模型,以满足车载芯片的实时性要求。4B。INT4 的方式运行VLM,这与DeepSeek做 FP8 优化的工程思路异曲同工。1万公里 的验证成本从 18万 元降低到 4000 元,大幅提升了算法迭代和验证的效率。Agent OS。这是一个平台,让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可以在上面开发自己专用的Agent。200 人,与特斯拉规模相仿,而业界采用规则算法的团队规模则高达 2000-6000 人。这体现了AI原生开发模式对组织效率的颠覆。研究=能力。认知可以直接转化为模型能力,因此强调研究的重要性,并大胆启用年轻人和校招生进行前沿探索,避免被过往经验束缚。(注:访谈中的“Minus”、“Deepmind”在特定语境下可能指代“Minos”或“DeepSeek”,已根据上下文进行修正和解读。)
智能驾驶的三个阶段类比:
VLA的核心优势: 解决了端到端模型无法处理的复杂Corner Case(如复杂修路)和与人的自然语言交互问题。它不仅能看懂物理世界,还能看懂导航地图等软件界面。
L3/L4展望: 当前车载算力是瓶颈,基本是L3水平。实现L4需要端侧能运行更大规模的模型(如 32B 级别)。预计今年三、四季度能看到L3能力的产品。
公司新定位: 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终端企业”。
战略思考: 对比PC时代(微软vs苹果)和移动互联网时代(谷歌vs苹果),李想认为在涉及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物理世界,软硬件一体的“终端企业”模式将比“平台企业”模式更具优势。
AGI终端的四大特征:
未来布局: 在汽车这个最大的AI终端之外,未来可能会在家庭、工作等场景中,探索符合以上四个特征的新型AGI终端产品。
能量场理论: 一个高效的组织核心在于构建“能量场”。3-7人 的小团队能形成最稳固的支撑结构,共同组成“更强的大脑”(集体思考)和“更强的心脏”(相互支撑)。
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能量的来源是关注人,尤其是亲密关系(家庭、核心同事)。核心在于建立“我需要你,甚至超过你需要我”的心态,这会激发主动性和正向连接。
成长驱动力: 个人和组织的终极驱动力是“掌控自己的命运,挑战成长的极限”。通过不断学习和成长来增强能力,最终实现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
智慧与智能: 人工智能解决的是“智能”问题,而人类需要发展“智慧”。智慧是处理与自己、与他人、与万物之间“关系”的能力。AI的发展,要求人类更加关注智慧的提升。
通过本次深度访谈,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李想对人工智能的系统性思考。他的判断并非源于纯粹的技术理想主义,而是植根于产品经理的思维、企业家的战略远见和对物理世界工程实践的深刻理解。其核心思想呈现出高度的实用主义、对垂直整合的信念以及人机协同的终极愿景。
信息工具、辅助工具和生产工具。他明确指出,只有当AI进化为能真正替代人类执行专业工作、创造可衡量价值的“生产工具”时,AI时代才算真正爆发。这是他评判所有AI产品价值的黄金标准。360度物理世界感知、认知决策、Action执行 和 反思反馈。汽车是第一个大规模的AGI终端,未来还可能出现其他形态。总结而言,李想对人工智能的判断是高度务实且极具野心的。他摒弃了关于AGI的空泛讨论,将焦点牢牢锁定在“创造价值”这一商业本质上。他认为AI的落地需要深厚的工程积累和垂直领域的专业化,同时又将人机关系提升到了“智能”与“智慧”协同共生的哲学高度。最终,他为理想汽车选择了一条类似苹果的“终端”之路,这是一条更艰难但可能在物理世界中更具统治力的道路。这一系列判断共同构成了一个清晰、自洽且可执行的战略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