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面临的技术挑战
1. 量产工艺难题:祝铭明指出,最大的困难是带显示功能的AI眼镜此前从未有过大规模量产的先例。这意味着所有生产工艺、产线都需要从零开始验证。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本不应承担探索和定义全新工业流程的角色,但由于行业巨头选择了不同的技术路线(如Apple Vision Pro),Rokid不得不成为“探路者”。
2. 功耗与续航瓶颈:续航是所有随身智能设备的核心痛点。祝铭明强调,Rokid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自研的操作系统(OS)能进行深度功耗优化,使其产品续航(4-6小时)显著优于竞争对手(如Meta的3-4小时)。这反面说明,功耗控制是当前行业普遍的技术壁垒。
3. 硬件平台期限制:硬件的发展并非线性,而是阶梯式、有平台期的。Rokid可以通过努力在产品定义上取得12-18个月的领先,但之后整个产业链的能力会趋同,后来者可以迅速追赶。想要获得更长的领先优势,则需要对上游材料、基础科学进行巨大投资,这超出了创业公司的能力范围。
4. 终极产品形态的不确定性:祝铭明最看不清楚的问题是,Rokid两条产品线——主打娱乐消费的AR Lite和主打AI助手的Rokid Glass,“多久能变成一个产品?”。技术路径、融合时间点都还在探索中,这代表着终极产品的形态和实现方式仍有变数。
未来的核心机遇
1. AI与AR的融合,成为下一代平台:这是祝铭明最大的Bet。他坚信,AI的“蓄水池”已经蓄满,而AR眼镜是释放AI能力、实现“信息直达”的最佳载体。机遇在于创造一个能够部分替代手机,处理所有碎片化信息交互的新平台,成为用户“长在脸上”的智能器官。
2. 生态系统共建:祝铭明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单靠一家公司无法建立起完整的生态系统。他将Rokid定位为“搭台者”,做好基础的OS、硬件和核心体验,然后寻找“盟军”(如腾讯)进行合作,共同建设内容、社交和应用生态。这为与其他巨头和开发者合作创造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3. 巨头的“时间差”窗口:大公司往往采取“敢为人后”的策略,等待市场和技术成熟后再入场。这为Rokid等先行者创造了2-3年的宝贵时间窗口。机遇在于利用这段时间,快速迭代产品、积累用户口碑、建立品牌心智和开发者生态,从而在巨头入场时能够拥有“对等竞争”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