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策略:耐心耕耘,等待果熟
逻辑: 采用“慢就是快”的园丁心态将创业比作种树或种西瓜,强调遵循自然生长规律,不催熟、不急于求成。施肥过早会“烧根”,切开青西瓜则毫无意义。,坚决反对在产品未达到PMF前过早追求规模化增长。
原因: 在大厂的亲身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过早投放、打榜带来的“虚假流量”不仅会快速消耗资源,更会因为留存率低下而导致团队自我怀疑,甚至做出错误的战略转向。他相信,只有产品本身足够成熟(“西瓜熟了”),增长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
用户与市场策略:寻找同道,共创未来
逻辑: 采用 Build in Public“公开构建”,一种将产品开发过程(包括想法、进展、挑战)透明化地分享给公众的策略,旨在吸引早期用户参与共创,并建立社区。 的方式,并通过早期付费设置门槛,筛选出真正认同产品理念的“种子用户”。
原因: 这源于他深植于心的“开源精神”。他要找的不是普通消费者,而是“同道人”和“共创者”。付费行为本身是一种强烈的信号,证明了用户对产品方向的认可和好奇心。通过与这几百名核心用户深度互动,获取高质量反馈,共同打磨产品,远比面对海量模糊不清的大众用户反馈更有效率。
差异化定位:陪伴而非效率,过程重于结果
逻辑: 在众多AI工具追求极致“效率”的红海中,YouMind选择了一条差异化路径——“情感陪伴”。它关注的不是让用户更快地完成任务,而是让“创作过程”本身变得更有趣、更有启发、更少孤独感。
原因: 这是玉伯的“非共识”判断。他认为,效率工具节省下来的时间需要有意义的活动来填充,而“创造”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快乐。他希望YouMind成为AI时代的“乐高”或“画笔”,一个能激发灵感、与用户共同建造的伙伴,而非一个仅用于完成任务的“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