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摘要与策略分析:YouMind创始人玉伯

关于谈话者:玉伯

核心策略与底层逻辑分析

产品策略:耐心耕耘,等待果熟

逻辑: 采用“慢就是快”的园丁心态将创业比作种树或种西瓜,强调遵循自然生长规律,不催熟、不急于求成。施肥过早会“烧根”,切开青西瓜则毫无意义。,坚决反对在产品未达到PMF前过早追求规模化增长。

原因: 在大厂的亲身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过早投放、打榜带来的“虚假流量”不仅会快速消耗资源,更会因为留存率低下而导致团队自我怀疑,甚至做出错误的战略转向。他相信,只有产品本身足够成熟(“西瓜熟了”),增长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

用户与市场策略:寻找同道,共创未来

逻辑: 采用 Build in Public“公开构建”,一种将产品开发过程(包括想法、进展、挑战)透明化地分享给公众的策略,旨在吸引早期用户参与共创,并建立社区。 的方式,并通过早期付费设置门槛,筛选出真正认同产品理念的“种子用户”。

原因: 这源于他深植于心的“开源精神”。他要找的不是普通消费者,而是“同道人”和“共创者”。付费行为本身是一种强烈的信号,证明了用户对产品方向的认可和好奇心。通过与这几百名核心用户深度互动,获取高质量反馈,共同打磨产品,远比面对海量模糊不清的大众用户反馈更有效率。

差异化定位:陪伴而非效率,过程重于结果

逻辑: 在众多AI工具追求极致“效率”的红海中,YouMind选择了一条差异化路径——“情感陪伴”。它关注的不是让用户更快地完成任务,而是让“创作过程”本身变得更有趣、更有启发、更少孤独感。

原因: 这是玉伯的“非共识”判断。他认为,效率工具节省下来的时间需要有意义的活动来填充,而“创造”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快乐。他希望YouMind成为AI时代的“乐高”或“画笔”,一个能激发灵感、与用户共同建造的伙伴,而非一个仅用于完成任务的“扳手”。

深度剖析:工具、创作与AI的未来

两种“品类”之辨:文档工具 vs. 知识管理工具

玉伯在访谈中反复强调,将“文档工具”和“知识管理工具”混为一谈是一个巨大的认知误区。他对这两种品类的深刻理解,直接影响了他在阿里的产品决策,也是他如今创业方向的基石。

维度 文档工具 (如钉钉文档) 知识管理工具 (如语雀)
核心本质 沟通的延伸。是“结构化的消息”或“沟通稿”,价值在于即时协作与信息同步。 知识的沉淀。是“结构化的思想”或“数字资产”,价值在于长期积累、组织和复用。
典型场景 IM群聊中快速发起、共同编辑会议纪要、任务列表等。它的生命周期与对话紧密相连。 撰写项目文档、团队规范、个人博客、研究笔记等需要长期维护和查阅的内容。
战略启示 必须与IM深度绑定才能生存。独立的文档工具会因缺乏核心场景而失败。 需要保持独立和开放性。如果被局限在IM的封闭体系内,其潜力会大大受限。

玉伯的选择与反思:正是基于这个判断,他最终推动了语雀保持独立性,因为他的热情在于“知识库”而非“文档”。这体现了他对产品品类本质的尊重。

YouMind创作工具的内核:Why & How

The Why: 为何要做一个“陪伴式”创作工具?

逻辑: 解决现代社会的深层情感需求——孤独感,并对抗被动信息消费的异化。

原因: 玉伯观察到,社会正走向“颗粒化”,人与人之间的深度连接在减弱。他希望创造一个“人是主人”的环境,让用户重新掌握主动权,通过“创造”这一积极行为来获得内心的平静、喜悦和意义感,重拾那种“会心的笑容”。

The How: 如何实现这种“陪伴式”创作?

逻辑: 通过重塑创作流程和人机关系,将重点从“产出结果”转移到“享受过程”。

原因: 他认为传统工具链条长、体验割裂,使创作变得“苦哈哈”。YouMind通过以下方式改变这一点:

  • 以“项目”为核心,拥抱“遗忘”:不同于需要持续维护的“知识库”,YouMind以目标为导向的“项目库”是轻量和“抛弃式”的。这极大地降低了用户的沉没成本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如时间、精力、金钱。用户担心在一个产品上投入过多后,如果产品失败,这些投入将全部白费。
  • AI的角色是“伙伴”与“教练”:YouMind的AI不追求成为“最懂你”的蛔虫。它旨在成为一个能提供“新鲜感”和“碰撞感”的伙伴,像一个优秀的教练,通过提问、激发、提供不同视角来帮助你变得更好。
  • 提供“集成化”的创作环境:将资料收集、整理、思考、与AI互动等所有环节都整合在一个流畅的体验中,创造可以沉浸其中的“心流”空间。

Part 1: 职业反思与心路历程

玉伯在阿里工作了整整15年,离开的直接契机是在15周年纪念日当天,他感到“并不快乐”。

他认为能在一个地方待下去的核心原因是“希望”。当感觉工作开始重复、看不到希望时,便会选择离开。

“字节是他在阿里的第16年。” —— 玉伯形容在字节跳动的一年,认为大公司在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其组织环境和行事风格有90%的相似性。

Part 2: 创业哲学:“三个梦”与“三个问题”

玉伯在2014年规划了人生的“三个梦”:技术梦、产品梦、自由梦。离开大厂创业的核心动机正是为了追寻第三个梦——自由梦

对自由的理解:当下认为的“拥有注意力的自由”,即可以自由掌控自己的注意力,沉浸在当下的事情中。

创业前,他将“是否应该创业”分解为三个核心问题:愿不愿 (愿力)能不能 (能力)值不值 (价值)

Part 3: YouMind 产品洞察 (详细展开)

核心定位:YouMind 的终极目标不是成为一个提升效率的工具,而是成为一个激发创造、带来内心平静和快乐的“环境”。玉伯希望用户在使用中能体验到“会心的笑容”,如同他童年在乡下夏夜纳凉时的感受。

产品演进与核心功能

  • 从 0.1 到 0.2 的跃迁:
    • 0.1 版本 (AI 资料夹): 核心是“输入”,帮助用户收集和整理来自YouTube、播客、网页等各种来源的资料。
    • 0.2 版本 (集成创作环境): 核心是“输入 + 创作”,将资料整理与笔记撰写、AI 辅助无缝结合。用户可以在一个地方完成从收集灵感、与AI讨论、到最终产出的全过程,极大地降低了创作的“摩擦力”。
  • 关键设计 - AI 小助手:用户可以自定义 AI 助手,让它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和关注点来处理信息。例如,让 AI 根据你最近的写作主题,从一篇万字长文中提炼出5分钟的专属“导读”,而不是泛泛的摘要。

用户策略与商业模式:

  • Build in Public (公开构建): 主动将不成熟的产品(“胚胎”)展示给公众,邀请用户参与共创,这源于他的开源精神。
  • 早期付费门槛: 初始的付费(¥200/年 或 $20/月)不仅是为了覆盖模型调用成本,更是一个筛选机制。它筛选出的不是普通用户,而是对产品方向有好奇心和认同感,并愿意投入时间和金钱一同探索的“种子用户”。
  • 用户关系: 他追求的不是简单的“产品-用户”关系,而是“创作者-同道人”的关系。用户的反馈(通过产品内入口、社交媒体、社群、邮件等多种渠道)被视为“教我们做产品”的宝贵输入。

“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但是它一定,不是说它拥有你的所有记忆,它就更懂你,我觉得不是这么回事的。”—— 他对个人化AI的独特见解,预示着YouMind不会走纯粹“个人记忆”的路线。

Part 4: 对AI、市场及产品的观点 (详细展开)

AI 的两大核心价值与YouMind的选择:

  • 提升效率 (工具性): AI 在编程、法律等逻辑密集型领域将超越人类。玉伯乐见其成,认为“他们做的越好,他们就越节省用户时间,然后用户就越有时间来用我的产品。” 这清晰地将 YouMind 与纯效率工具划清界限。
  • 情感陪伴 (伙伴性): 这是 YouMind 的主航道。这里的“陪伴”并非简单的AI陪聊,而是“人与AI共同创造一件事”的过程。AI作为伙伴,让原本孤独的创作过程变得有互动、有启发,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质量的情感连接。

对“AI 懂你”的深刻反思(非共识):

  • 警惕“蛔虫式”AI: 他认为,一个完全“懂你”、只迎合你既有知识和观点的AI,就像肚子里的蛔虫,无法带来真正的成长和惊喜。
  • 追求“教练式”AI: 真正有价值的AI,应该像一个优秀的教练或心理医生。它的价值不在于了解你的过去,而在于拥有专业的方法论,能够通过提问、激发和提供不同视角,帮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因此,YouMind的AI发展方向是成为一个“激发者”,而非“迎合者”。

对当前AI Agent产品的冷静观察:

  • “雷声大,雨点小”: 他亲自试用过Minus、Devin等热门产品后,认为它们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宣传大于实际效用。
  • “输入”而非“输出”: 大部分Agent目前的工作是进行信息搜集和整理,生成一份报告或静态网页。但这对于用户来说,仍然是一个需要进一步处理的“输入”,而不是能直接使用的“输出”或完成的“行动”。
  • 留存率是试金石: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很多AI产品的用户都是“尝鲜者”,初期的高光数据并不能代表产品的成功。真正的考验在于用户留存率,即用户在尝鲜期过后是否还会持续使用。他怀疑许多产品的留存数据并不乐观。

Part 5: 个人成长与创业感悟

创业是一次深度的自我再认识过程,让他发现自己“不擅长的事,其实还不错”;而“擅长的事,未必那么擅长”,并最终从焦虑转向拥抱不确定性。

“当我知道自己在骗别人的时候,也是诚实的。” —— 面对投资人,他学会了说一些对方想听的“标准答案”,但这是一种策略,其内心对产品的真实状态和发展节奏是诚实的。

“功成必须在我。” —— 创业者必须有这样的信心和渴望,这也是他焦虑的来源和动力。

原文

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