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阿里巴巴 Coder 负责人丁宇(书童),深入探讨 AI Coding 赛道的现状、挑战与未来。
书童将 AI Coding 产品根据其发展阶段和目标用户,划分为三个主要方向:
未来 AI Coding 产品的不同形态很可能会“大一统”。虽然服务阶段不同,但核心都是通过编码提供软件服务来创造商业价值。随着底层能力增强,产品形态会更加多元化,最终走向融合。
Coder 上线两个月,已拥有 50万 活跃开发者。
在 AI Coding 的红海市场中,Coder 选择了独特的切入点:
Coder 的两大核心定位是“面向真实软件”和“智能体编程平台”。这使其从一开始就与其他从“0到1”或纯辅助工具切入的产品形成了差异化。
在快速迭代的软件开发中,一个普遍且棘手的难题是文档与代码的脱节。
“随着这样的演进,最后那个文档就已经很失真了,没有参考价值。…所有的这个工作的这个沉淀,最实时,最这个新鲜的就是代码。”
这导致了巨大的“技术债”和沟通成本,尤其是在团队协作、人员交接和维护大型复杂项目(如阿里内部系统)时,理解存量代码变得极其痛苦。
Coder 的 Repo Wiki 功能旨在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其核心是让 AI 成为代码库的“史官”和“解读员”。
书童认为,人与 AI 在编程中的关系正在经历三个阶段的演变,未来的开发者需要适应新的协作模式。
随着 AI 的编码能力超越人类个体,程序员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从“如何写代码”转向更高维度的能力。
“个体能力已经被极致的放大了,打破了很多的边界。…人就要往上走一层。”
Coder 在模型选择和用户体验设计上采取了与众不同的策略。
AI Coding 产品面临“性能、效率、成本”的不可能三角。Coder 的核心技术挑战在于通过优秀的“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和智能化的“模型选择器”,来打破这个三角的限制,为用户提供最优结果。
作为多年的双十一技术负责人,书童分享了如何应对百倍流量洪峰的挑战。
尽管有强大的技术保障,但面对双十一的巨大不确定性,团队依然非常紧张,甚至把“去灵隐寺拜一拜”当成了一种团队文化和心灵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