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知识的力量

一份关于共识、协调与社会默契的深度解析

💡两种知识:私有知识 vs 公共知识

私有知识 (Private Knowledge): 我知道某件事,你也知道这件事。但我们不确定对方是否知道。

公共知识 (Common Knowledge): 我知道你知道,你也知道我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如此无限循环。它是一种“摆在明面上”的共识。

📖案例:《皇帝的新装》

在小男孩喊出“皇帝什么都没穿”之前,每个镇民都私下知道皇帝是裸体的(私有知识)。但当小男孩的话语响彻广场时,这个事实瞬间变成了“公共知识”。每个人都知道其他人都知道了,这种共识的建立,使得人们的态度从虚伪的顺从转变为公开的嘲笑。

💡核心观点:公共知识是协调行动的关键

没有公共知识,人们就难以协同行动。因为每个人都会陷入“我猜他会猜我怎么想”的无限循环中,无法做出统一决策。

📖案例:谢林的“走散的夫妇”

一对夫妇在曼哈顿走散,没有通讯工具。他们该去哪儿碰头?丈夫可能会想“她喜欢书店”,但他又会想“她知道我喜欢相机店,所以她会去那里等我”,接着他又会想“她会料到我这么想,所以她还是会去书店”……这种无休止的猜测使得他们很难碰头。除非有一个双方都默认的、不言自明的“焦点”。

💡如何创造公共知识?
  • 公开宣告 (Public Announcement): 最直接的方式,如打电话、公开发言。语言的进化本身可能就是为了解决协调难题。
  • 焦点 (Focal Point): 一个显眼、独特的参照物,即使没有事先约定,人们也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它。例如,走散的夫妇可能会选择去“中央车站的大钟下”碰头。
  • 惯例 (Convention): 约定俗成的规则,如靠右行驶。其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我们都同意这样做”。
📖多领域应用:金融、政治与社交

货币:一张纸本身没有价值,但因为它具有“人人都相信别人也相信它有价值”的公共知识,它才能流通。

政治抗议:当抗议者走上街头,他们亲眼看到彼此,创造了“我们并不孤单”的公共知识。这赋予了他们集体行动的勇气。苏联那个“派发白纸”的笑话,正是通过行为艺术创造了“不满是如此普遍以至于无需言说”的颠覆性公共知识。

投资泡沫 (凯恩斯选美):投机者购买资产,不是因为它本身有价值,而是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会以更高价格接盘”。当“资产会上涨”成为公共知识时,泡沫就会形成。反之,当“恐慌”成为公共知识时,就会引发挤兑和崩盘。

💡社交默契:暗示与潜台词的艺术

在日常交往中,我们常常使用暗示和委婉语(如“要不要上来喝杯咖啡?”),其目的并非“抵赖”,而是为了避免将意图变成公共知识

如果提议被拒绝,由于意图是模糊的,双方可以假装什么都没发生,维持现有关系。但如果直接说出“我们发生关系吧?”,一旦被拒,这个提议和拒绝就成了无法抹去的“公共知识”,双方的关系将永久改变。这便是“说出口的话,就收不回来了”背后的逻辑。

💡社会基石:脆弱的规范

社会文明、国际秩序(如国界不可侵犯)等许多重要规范,并非由法律强制执行,而是仅仅依赖于“我们都知道大家都默认遵守”这一层脆弱的公共知识。一旦有人公然打破它,并且这个行为广为人知,这个规范就可能瞬间崩溃。

原文

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