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知识 (Private Knowledge): 我知道某件事,你也知道这件事。但我们不确定对方是否知道。
公共知识 (Common Knowledge): 我知道你知道,你也知道我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如此无限循环。它是一种“摆在明面上”的共识。
一份关于共识、协调与社会默契的深度解析
私有知识 (Private Knowledge): 我知道某件事,你也知道这件事。但我们不确定对方是否知道。
公共知识 (Common Knowledge): 我知道你知道,你也知道我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如此无限循环。它是一种“摆在明面上”的共识。
在小男孩喊出“皇帝什么都没穿”之前,每个镇民都私下知道皇帝是裸体的(私有知识)。但当小男孩的话语响彻广场时,这个事实瞬间变成了“公共知识”。每个人都知道其他人都知道了,这种共识的建立,使得人们的态度从虚伪的顺从转变为公开的嘲笑。
没有公共知识,人们就难以协同行动。因为每个人都会陷入“我猜他会猜我怎么想”的无限循环中,无法做出统一决策。
一对夫妇在曼哈顿走散,没有通讯工具。他们该去哪儿碰头?丈夫可能会想“她喜欢书店”,但他又会想“她知道我喜欢相机店,所以她会去那里等我”,接着他又会想“她会料到我这么想,所以她还是会去书店”……这种无休止的猜测使得他们很难碰头。除非有一个双方都默认的、不言自明的“焦点”。
货币:一张纸本身没有价值,但因为它具有“人人都相信别人也相信它有价值”的公共知识,它才能流通。
政治抗议:当抗议者走上街头,他们亲眼看到彼此,创造了“我们并不孤单”的公共知识。这赋予了他们集体行动的勇气。苏联那个“派发白纸”的笑话,正是通过行为艺术创造了“不满是如此普遍以至于无需言说”的颠覆性公共知识。
投资泡沫 (凯恩斯选美):投机者购买资产,不是因为它本身有价值,而是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会以更高价格接盘”。当“资产会上涨”成为公共知识时,泡沫就会形成。反之,当“恐慌”成为公共知识时,就会引发挤兑和崩盘。
在日常交往中,我们常常使用暗示和委婉语(如“要不要上来喝杯咖啡?”),其目的并非“抵赖”,而是为了避免将意图变成公共知识。
如果提议被拒绝,由于意图是模糊的,双方可以假装什么都没发生,维持现有关系。但如果直接说出“我们发生关系吧?”,一旦被拒,这个提议和拒绝就成了无法抹去的“公共知识”,双方的关系将永久改变。这便是“说出口的话,就收不回来了”背后的逻辑。
社会文明、国际秩序(如国界不可侵犯)等许多重要规范,并非由法律强制执行,而是仅仅依赖于“我们都知道大家都默认遵守”这一层脆弱的公共知识。一旦有人公然打破它,并且这个行为广为人知,这个规范就可能瞬间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