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毅的完整公式: 坚毅 = 激情 (Passion) + 毅力 (Perseverance)。
人们很容易理解“毅力”(韧性、努力),但“激情”是坚毅中同样重要、却常被低估的部分。激情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某件事,即使没有外部压力,也会主动思考它。
正是这种“激情”与“毅力”的结合,才能最准确地预测所有研究领域中的顶尖成就。
与其追求完美和高强度的爆发,不如专注于每天持续地投入。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要保持前进的势头,不让努力归零。
中国文化: 普遍被认为已掌握了“毅力”,这是一个勤奋的文化。然而,在坚毅中“激情”的那一面(基于内在动机的热爱和追求)是可能需要更多探索的领域。
西方/美国文化: 可能更关注“热情”,但往往在“毅力”上有所欠缺。
文化互补: 中国文化可以从探索什么是真正的热情中受益,学习如何爱上某样东西,而不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愿望和期望。
如果想培养孩子的坚毅,除了强调努力之外,更应该思考如何帮助孩子发现和培养真正的热情。关注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内在动力,让他们探索“为什么这件事对我自己来说有趣且重要”。
研究发现,在坚毅典范的成长历程中,兴趣的产生,先于刻苦的努力。在童年到青春期早期,会有一个“兴趣探索阶段”,科学家称之为“浪漫期”。
如果父母过度催促孩子,过快地让他们做事情,而孩子还没有建立起内在的动力基础,那么从长远来看,孩子可能面临既不会全身心投入也不会快乐的风险。真正的顶尖人才,其成长路径往往并非来自完全被父母告知该做什么的“虎妈”模式。
在痛苦和努力到达目标之前,你必须先让孩子爱上它。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兴趣,保护好这段“浪漫期”。不要因为外部期望而过早地扼杀孩子内在动力的萌芽。
- 赞同之处: 必须承认努力工作的必要性。仅仅喜欢某事并不足以让你擅长它,要精通必须经过数小时不光鲜的刻意练习。
- 需要补充之处: “虎妈”模式可能缺少了对孩子内在兴趣和意愿的关注。如果强行施加,会抑制内在激情的发展。
父母应观察并鼓励孩子已经萌芽的兴趣(如她的女儿爱上烘焙),然后在他们热爱的领域上引导他们努力工作,以实现兴趣和毅力的良性结合。
- 成为榜样 (Be a Role Model): 父母自己要成为坚毅的典范。不仅要分享胜利,更要真实地展示奋斗过程中的挣扎、沮丧甚至流泪。让孩子看到,为了热爱的事情努力工作的真实面貌。
- 观察和欣赏兴趣 (Observe and Appreciate Interests): 仔细观察孩子对什么真正感兴趣,并给予支持。不要仅仅因为一个职业“实用”就强迫他们去做。
- 寻找父母之外的导师 (Find Mentors): 让孩子与其他关爱他们的成年人(如老师、教练)建立联系。这些父母之外的榜样可以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支持,推动他们完成还做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