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罗永浩:从财富自由到“地狱模式”创业

一份动态交互式对话摘要,点击标题展开核心要点。

第一幕:UC时代 - 创业的起点

创业动机与早期融资
  • 💡
    观点大学时在飞机杂志上看到一位38岁女性高管实现财务自由的故事,树立了人生目标。
  • 事实实现财富自由曾考虑过三个路径:买彩票、买房、拿期权。最终意识到创业是更快的路径。
  • 事实UC之前的第一次创业是跟随创业,并未涉及融资。做UC时,通过找到有投资经验的俞永福才开始和资本打交道。
  • 事实早期获得了丁磊80万元人民币的借款,这笔钱支撑了公司近两年,是基于丁磊看好移动邮件客户端(UC Mail)而非浏览器。
产品与团队的早期策略
  • 事实创业初期,创始团队名片都印“副总裁”,没有CEO,目的是为了在重大决策时有“回去商量”的缓冲余地,避免被现场气氛影响而冲动决策。
  • 💡
    观点认为创业成功最重要的是找对合伙人,团队需要能共患难、共成功,并持续共同成长,这其中运气成分很大。
  • 事实UC浏览器源于一个无心插柳的转型。最初产品是UC Mail(移动邮箱),内嵌了浏览器功能以打开邮件链接。后来发现用浏览器功能的用户远超邮箱本身,于是团队重心彻底转向UC Web。
  • 💡
    观点UC的成功是慢公司,从04年创立到14年被整合,花了10年。早期更关注技术和用户价值,而非商业模式,导致盈利周期很长。

第二幕:财富自由后的抉择

从“财富自由”到“无尽地狱”
  • 💡
    观点大部分创业者实现财务自由后,休息3-6个月就会感到空虚,基因决定了人无法长期无所事事。
  • 事实何小鹏在UC被收购后并未长期休假,只是把之前没休的年假补上了。期间在阿里内部负责移动事业群,做了大量工作。
  • 💡
    观点决定再次创业造车,是多个因素的叠加:朋友提醒他“聊汽车时眼睛会发光”;傅盛警告“AI+汽车的窗口期正在关闭”;以及对人生下一阶段的思考,最终选择挑战难度200分(汽车)而非100分(普通创业)的事情。
  • “如果你想害一个哥们,你就劝他去造车吧。” —— 何小鹏自述造车之苦。

第三幕:小鹏汽车的诞生与挑战

品牌、产品与残酷竞争
  • 事实小鹏汽车原名“橙子汽车”,因商标被一家洗车店注册且对方要价数百万,最终放弃。在多个可注册的名字中,“小鹏”注册成功,因此得名。
  • 💡
    观点用创始人名字作品牌在中国面临文化挑战,不像国外那么普遍。早期很多人劝他改名,但他坚持了下来,认为品牌熟悉后便可接受。
  • 事实早期曾因觉得第一款车的设计太丑,在投入了大量资源和时间后,选择将其彻底推翻重做。
  • 💡
    观点汽车行业的竞争是“地狱模式”,一个车展就有150款竞品,且行业内存在大量“黑公关”和价格战,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 💡
    观点中国汽车行业的淘汰赛将在未来3-5年内见分晓,最终可能只剩下5家左右的中国企业。目前,包括特斯拉在内,没有一家公司敢说已经拿稳了“船票”。
最艰难的至暗时刻
  • 事实2019年:资金危机。融资4亿美元(自己投了2亿),但只够公司维持6个多月。当时与蔚来李斌是“难兄难弟”,互相倾诉排解压力。
  • 💡
    观点2022年底:认知危机。G9发布受挫后,经过数月反思,发现问题的根源是自己,这比没钱更痛苦。因为这关乎自我否定,且没有清晰的解决方案。
  • 事实在2022-2023年的巨大危机中,为了自救,进行了剧烈的组织变革,约90%的一级部门负责人都被更换,最终用18个月走出了低谷。

核心焦点:AI、自动驾驶与未来布局 🧠

AI战略:真重视 vs 假重视
  • 💡
    观点绝大多数企业对AI的重视都停留在口头,是“假重视”。真正的重视体现在资源投入、组织架构和创始人时间上。就像10年前大家说“软件定义汽车”,但并未真正投入。
  • 💡
    观点判断一家车企是否真做AI,一个简单标准是看它买了多少算力卡、用了多少云资源在做模型训练。目前真正投入大算力的车企屈指可数。
  • 事实小鹏汽车自研多产品线AI芯片(图灵),并投入了全行业最大的端侧算力,旨在通过软硬件深度耦合获得代际领先优势。
  • “一个真正的AI汽车公司,一年的研发投入至少要在500亿。”—— 何小鹏对未来投入的判断。
自动驾驶、飞行汽车与机器人
  • 💡
    观点大模型的出现是自动驾驶技术的真正拐点,摆脱了过去靠“堆规则”的局限。预计L4级自动驾驶技术将在未来2-5年成熟,但全球范围的法规和用户接受度可能需要5-20年。
  • 💡
    观点对中国的自动驾驶政策非常乐观,认为中国政府在推动低空经济和智能交通方面既高效又激进,可能领先世界。
  • 事实小鹏的生态企业“小鹏汇天”正在研发飞行汽车,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开启首批售卖,定价在100多万。
  • 事实小鹏已全资并购了一家机器人公司,目标是成为中国首批量产人形机器人的企业,且一开始就要做到准L4级别(能通过语音手势交互、自主行动和充电)。
对AGI未来的看法(通用人工智能)
  • 💡
    观点何小鹏自认是“悲观派”,认为AGI的到来对人类可能是威胁,但发展进程已无法停止,如同核武器竞赛,谁停下来谁就先倒霉。
  • 💡
    观点AI的发展太快,人类的学习速度已跟不上其进化速度。当多个大模型开始互相训练、脱离人类进行强化学习时,临界点就会到来。但他认为近10年还很难达到。
  • 💡
    观点AI将淘汰大量中低端、重复性的工作岗位(如初级编程),但顶尖的、需要跨领域广博知识的岗位(如顶尖产品经理)短期内难以被取代。

第四幕:个人感悟与反思

管理风格与个人成长
  • 💡
    观点与外界“老实”、“温和”的印象相反,何小鹏自认性格暴躁,早期常在公司发火。后来通过自我反省和纪律(如“想骂人等明天再骂”)来控制情绪。
  • 事实为了避免发火时影响团队和做出错误决策,他的办公室也装了双层隔音门。
  • 💡
    观点从一个单纯的技术男成长为企业家,是不断试错的结果。在亚信时曾轮换过十几个岗位,最终发现自己最擅长和热爱的还是做产品经理。
  • 💡
    观点没有特定的偶像,但佩服乔布斯“敢改变”的精神和马斯克的“科技幻想”能力。随着阅历增长,更倾向于复合地看待人物,不再造神。
  • “创业最好不要做太大……但是当你做到中型的时候,就由不得自己了。”—— 何小鹏对创业规模与家庭陪伴的感慨。

原文

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