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永锡、阿雷喝🍺

点击下方主题,可展开或折叠详细内容。摘要已根据您的反馈,将发言人区分为 阿雷, Jun永锡,并新增了特定案例讨论。

Jun (AI应用实践家)
  • AI时代是科技最好的时代。
    认为现在是投身科技的绝佳时机,充满机遇。
  • 人们的媒介消费习惯正在改变。
    由于网上充斥着GPT生成的内容,人们现在更倾向于观看直播、短视频等具有“真人感”的社交沟通。
  • 分享AI内容创作成功案例。
    通过将国外优质视频用AI翻译配音成中文,成功在B站一个月涨粉1000+,小红书涨粉5000。
  • 展示个人AI工作流。
    会将自己感兴趣的播客等内容用AI生成摘要后共享,极大提高效率。
  • AI对上下文长度敏感。
    指出AI在处理信息时,上下文内容不足会胡乱生成,过多则会遗漏。
阿雷 (个人IP战略家)
  • 评价AI视频生成工具。
    认为国外AI视频工具(如Sora)比国内的强很多,能生成有故事性的多镜头短片。但也指出其局限性,比如出于版权保护,无法使用名人或他人面孔,这严重影响了创作自由度。
永锡 (宏观与哲学思考者)
  • 指出中美AI训练数据的巨大差距。
    AI的训练代码库中,中文数据占比可能仅0.5%,这是导致国内AI模型效果不及国外的核心原因之一。
  • 人类判断力是使用AI的前提。
    他认为没有判断力地使用AI是危险的,最终的决策和高阶认知仍需人类完成。
阿雷
  • 强调个人品牌的重要性。
    他坚持真人出镜,目标是让别人记住“我”这个知识IP,而不仅仅是内容本身。这是他的核心创业哲学。
Jun
  • 对个人IP持不同看法。
    与阿雷追求被记住的策略相反,他表示不希望被别人记住,这样可以避免因网络负面评论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以“上帝视角”运营内容,更注重规模化和效率。
  • 中国软件出海的成本优势。
    他提到,中国的软件公司在美国做市场,成本大约是美国本土公司的10%。
永锡
  • 传统行业的挑战。
    以餐饮业为例,指出其员工流动率极高,使得“标准化”成为生存的关键。
  • 资本市场的风向转变。
    他感慨道,过去“做个APP改变世界”的故事对资本很有吸引力,但现在风口已经完全转向AI。
Jun
  • AI赋能国际文化交流项目。
    分享了代表中国去中亚做文化交流的经历。他独自一人,完全使用ChatGPT和AI生成工具,高效地设计并制作了宣传画册、海报及各种周边产品。
  • 展示AI社区项目成果。
    他展示了如何将一个玩家社区的真人照片,通过AI转化为风格统一的插画,用于介绍社区成员。
永锡
  • 将“曼陀罗”解读为古代计算机系统。
    他反复提及日本真言宗(密宗)的曼陀罗,并提出一个核心创见:这个传承1400年的复杂体系,本质上是一个用一代代人的“人脑算力”构建和运行的“古代计算机”或“3D CPU”。他认为这不仅是哲学,更是一种值得研究的、可持续千年的“商业模式”和人生规划框架。
  • 对AI与佛教结合的兴趣。
    当听到有人在研究AI与佛教(如六道轮回)的结合时,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与他从曼陀罗中提炼计算思维的思路一脉相承。
Jun
  • 提及台湾独立开发者詹雨安 (Alan)。
    他提到了Alan及其产品,引发了关于不同创业生态的讨论,认为AI时代将重构这类笔记软件。
永锡 (对以上观点的回应与深化)
  • 深入分析“小而美”模式。
    以Alan为例,他剖析了台湾独立开发者圈的特点:服务小众、不愿被主流收编、不追求大规模融资。他认为这是一种健康的商业模式,但在国内“不走规模化就活不下去”的环境下难以生存。
  • 对AI应用提出反思。
    在回应Jun和阿雷的AI应用分享时,他强调AI目前的核心局限是缺乏审美能力。他将前两者的思路归纳为“应用层面”,而他更关心的是其背后的“原则”问题,为对话提供了更具批判性和哲学性的视角。

融会贯通:综合总结

本次对话由三位视角各异的参与者共同推动,呈现了一场关于技术、商业与文化的思想碰撞。

Jun 扮演了“AI应用实践家”的角色。他不仅对AI时代充满信心,对媒介趋势有敏锐洞察,更是将AI深度应用于实际项目并取得成功,如内容创作快速涨粉、高效完成国际交流项目物料等。他也主动引入了对詹雨安等案例的讨论。

阿雷 则是一位“个人IP战略家”。他的核心观点是,在AI内容泛滥的时代,建立一个真实的、可被识别的个人品牌至关重要。同时,他密切关注并评估前沿AI工具(如Sora)对内容创作的影响,代表了在技术浪潮中,坚持“以人为本”并积极拥抱新工具的创业者。

永锡 担当了“宏观战略与哲学思考者”的角色。他不仅从宏观上指出AI的数据鸿沟,更在对话中扮演了关键的“反思者”角色。他最独特的贡献是引入了“曼陀罗”作为核心隐喻,将其解读为一个由“人脑算力”维持千年的“古代计算机系统”和商业模式,用以类比和反思当下的技术系统。这个视角为整场技术讨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感和哲学纵深。

总而言之,三位发言者从“具体实践”(Jun)、“品牌战略”(阿雷)和“宏观哲思”(永锡)三个不同维度,共同解构了AI时代下的机遇与挑战,构成了一幅全面而立体的时代思考图景。

原文

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