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实训营公开课 #4

AI时代的架构演进逻辑

嘉宾: 七牛CEO 许世伟 嘉宾: 前阿里P10 毕玄

本场访谈亮点速览

重构的驱动力:业务决策而非技术完美主义
  • 七牛CEO 许世伟:分享了金山办公 (Kingsoft Office) 的关键转型案例。早期,金山想做“不一样的 Office”以实现差异化。但在 2002 年底,公司做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决策:转而追求做“一样的 Office”,即与微软 Office 实现最高程度的兼容。 [cite: 04:39-04:55]
    这个纯粹由业务目标驱动的决策,使得团队愿意投入巨大精力进行彻底的代码重写(重构),最终奠定了其今天成功的市场地位。 [cite: 05:18]
  • 七牛CEO 许世伟:架构重构的根本原因通常是业务发生了巨大变化或决策调整,这迫使技术架构必须随之进化以支撑新的业务目标。 [cite: 09:50]
架构与组织:康威定律在 AI 时代的现实意义
  • 前阿里P10 毕玄:强调了著名的 康威定律(Conway's Law),即“系统的架构反映了设计这个系统的组织的沟通结构”。 [cite: 10:24] 架构调整往往伴随着组织结构的调整,两者相互影响。
  • 前阿里P10 毕玄:以“单体架构”演进到“分布式微服务架构”为例。在单体架构下,一个团队可能负责所有功能。但演变为分布式系统后,最好的组织方式是让不同的团队负责不同的微服务模块,实现了组织分工和技术架构的对齐。 [cite: 11:31-12:17]
  • 前阿里P10 毕玄:在实践中,组织调整往往比技术架构调整更复杂、更具挑战性,是很多公司在技术转型中面临的主要障碍。 [cite: 12:57]
智能运维的重生:从“规则”到“上下文感知”
  • 前阿里P10 毕玄:过去的“智能运维” (AIOps) 屡屡失败,根本原因在于它大多是基于人的经验沉淀下来的“规则”和固定的 Workflow (工作流)。这种模式非常僵化,难以泛化到不同和变化的环境中。 [cite: 26:57-27:30]
  • 前阿里P10 毕玄:当前这一轮 AIOps 之所以前景广阔,核心变化在于 AI 大模型。现在的模式是:
    1. AI Agent 通过工具实时、动态地采集大量上下文信息 (如日志、监控指标)。 [cite: 27:39, 28:04]
    2. 通过工程手段对海量上下文进行预处理,再交给大模型。 [cite: 28:10]
    3. 大模型基于丰富的上下文进行规划 (Planning),并调用不同工具去执行。 [cite: 28:31-28:39]
    4. 如果执行未达预期,它能再次收集信息、调整规划,形成一个灵活的闭环。这种“排除法”式的诊断过程,正是大模型的优势所在。 [cite: 28:45-29:15]
    这个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 AIOps 缺乏灵活性和泛化能力的问题。
未来架构:Agent 为中心与“硅基生命”
  • 前阿里P10 毕玄:坚信未来的软件架构一定会演变成以 AI Agent 为中心 的体系。传统的 操作系统 + 软件应用 的经典范式,正在被 大模型 + AI Agent 的新范式所取代。 [cite: 33:06-33:24]
  • 前阿里P10 毕玄:在这种新架构下,应用开发者将更少关心底层的技术实现是微服务、Serverless 还是其他形式,因为 AI Agent 已经将这些复杂性抽象掉了。 [cite: 33:36]
  • 七牛CEO 许世伟:提出了一个更具哲学意味的视角:我们应该用创造“硅基生命”(Silicon-based Life) 的思维来构建 AI 应用,而不仅仅是做“工具”。就像碳基生命是多元的一样,未来的硅基生命(AI应用)也必然是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不会被某一家公司垄断。 [cite: 52:30-53:01]
AI 辅助编程:驾驭代码质量的新范式
  • 七牛CEO 许世伟:AI 生成代码的质量,与你提供给它的信息完整度(需求、上下文、示例)有极强的正相关关系。信息越完备,产出质量越高。 [cite: 44:21]
  • 七牛CEO 许世伟:强烈建议采用 测试驱动开发 (TDD) 的模式进行 AI 编程。
    实践证明,当你先把测试用例写好,AI 为了通过这些测试,会生成质量更高、逻辑更严谨的代码。这是一种极其有效的“驾驭”AI 的方式。 [cite: 45:44]
  • 七牛CEO 许世伟:不要盲目信任 AI 生成的代码。必须像对待团队新成员的代码一样,进行严格的 Code Review。 [cite: 45:03]
    同时,AI 非常擅长生成测试用例,利用好这一点可以轻松将代码测试覆盖率提升到 90% 以上,远超许多人工编写的场景。 [cite: 46:22-46:58]
给年轻架构师的成长指南
  • 前阿里P10 毕玄:
    1. 认知长板,发挥优势: 尽早认清自己是“攻坚型”人才(能将技术从80分做到95分)还是“架构型”人才(擅长在不同问题下找到综合解决方案)。然后,持续加长自己的长板。 [cite: 35:36-36:16]
    2. 了解技术天花板: 在解决任何一个复杂问题前,必须先去调研清楚,目前全球的工业界和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即“天花板”在哪里。这能避免闭门造车,并让你在做技术选型时有清醒的认知。 [cite: 40:16-41:15]
  • 七牛CEO 许世伟:
    建立业务视角: 对技术人而言,成长速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能否尽早建立“业务视角”。只懂技术,很难判断什么事情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而理解业务,能让你做出更精准、更有价值的架构决策。 [cite: 37:23, 38:22]

原文

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