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创业在澳洲:市场、策略与增长

分享人:Winston (WorksAI 创始人) | 核心要点摘要

图例:
事实 数据与客观情况
观点 策略与个人见解
  • 分享人背景: 连续创业者,拥有微软(Bing Copilot 团队,首批集成GPT)和阿里巴巴(推荐算法)的核心AI工作经验。
  • 产品定位: WorksAI 是一个面向泛零售领域的 AI Workforce (AI员工) 平台,旨在整合零售业全链路工作流。
  • 核心功能: 覆盖从公司注册、选品、库存、法务会计,到国际货运和市场营销的完整流程。
  • 技术理念: 通过 Multi-Agent(多智能体)系统实现复杂任务自动化,目标是“让白领工作蓝领化”,极大降低企业使用AI的门槛。

一、战略选择:为何坚定选择 B2B (To-Business) 赛道?

  • 规避B2C风险 AI技术尚处早期,B2C (To-Consumer) 产品需要快速引爆才能成功,周期长且不确定性高。
  • 拥抱B2B优势 澳洲 B2B 市场付费意愿极强,企业客户愿意为能解决实际问题(如替代高昂人力)的AI方案买单。
  • 决策路径清晰 B2B是“自上而下”的决策模式,搞定决策者比服务海量C端用户更高效,更适合早期团队。

二、AI软件工程:WorksAI的产品哲学

  • 重新定义软件工程 平台本质是 AI时代的低代码/无代码软件工程平台。它让企业不再是单纯的“软件使用者”,而是“AI工作流的构建者”。
  • 核心构建模块 用户通过Prompt、可视化的Flow (流程)搭建 以及封装外部 API 的方式,来“编程”和指挥AI Agent。
  • 终极目标 利用 Multi-Agent(多智能体协作)系统,让非技术背景的业务人员也能搭建出能解决复杂商业问题的自动化流程,这是AI软件工程的未来。
  • AI技术环境 2023年海外能更便捷地使用 ChatGPT 等先进大模型,便于早期产品研发。
  • 极佳的B2B土壤 澳洲企业客户付费意愿强,且人力成本全球最高之一,为 AISaaS 替代方案创造了强大的市场拉力。
  • 理想启动区 竞争相对中美市场较小,非常适合作为打磨 B2B 产品市场契合度(PMF)的“冷启动”市场。
  • 时区优势 与亚洲主要市场时差小,便于服务亚太地区客户,形成独特的经济圈。
  • 核心渠道 LinkedIn 是当前阶段B2B获客无可替代的核心平台。
  • 熟人社会特性 澳洲是典型的“信任驱动”市场。一个标杆客户的成功案例能带来极强的行业带动效应,这是B2B增长的关键。
  • B2B客户分层打法:
    • 标杆客户: 必须采用人工、高度个性化的方式触达,建立信任关系后再转化。
    • 普通目标客户: 通过高质量内容(如行业白皮书)作为 Lead Magnet 吸引潜在客户。
    • 广撒网模式(无效): B2B决策是自上而下的,骚扰式营销收效甚微。
  • 签约周期 B2B客户追求稳定,倾向于签订长期合同(例如三年),签约周期快的1-2个月,长的可达半年。
  • 新趋势 GEO (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即生成式引擎优化,是AI时代的新玩法,逻辑与传统 SEO 不同。
  • 核心区别 SEO关注关键词排名,而GEO更关注答案的权威性(Authority)事实性(Factualness),因为 大模型 倾向于引用和整合权威来源的内容。
  • GEO核心策略:
    • 建立权威: 主动突出团队的专业背景(如大厂经历),并在行业权威媒体上进行曝光。
    • 切入细分赛道: 抢占更长尾、更具体的“Prompt”入口,形成专业壁垒。
    • 内容渠道建设: 系统性地建设博客、技术文档等高质量内容,成为大模型信赖的信息源。
  • 关于PLG 传统线上驱动的 Product-Led Growth 在澳洲效果有限。本地的“B2B增长飞轮”更多依赖线下关系和标杆客户的口碑传播。
  • 典型团队配置 研发团队可设在中国以利用人才优势,但商务(BD)和创始人必须在澳洲本地,以满足数据本地化要求和客户关系建立。
  • VC生态特点 (偏好B2B)
    • 投资偏好与产业结合紧密的 Industry-Side 公司,而非纯技术或B2C公司。
    • 成功范例常在融资前就已实现盈利,证明了B2B模式下客户付费是早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 创始人精力分配 B2B 业务创始人需投入大量时间(约50%)进行线下客户沟通。

原文

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