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AI商业报告摘要

跨越“生成式AI鸿沟”的核心洞察与行动指南

什么是“生成式AI鸿沟”?

尽管企业在生成式AI上投入了数百亿美元,但结果却两极分化,形成了一条巨大的“鸿沟”。

事实与数据:报告调研显示,高达95%的组织在GenAI投资上回报为零。只有5%的集成AI试点项目成功创造了数百万美元的价值。
核心观点:鸿沟的根源不是模型质量或法规,而是企业采用的方法。失败的AI工具普遍存在一个致命缺陷:不会学习
鸿沟的错误一侧:高采用,低转型

大多数组织处于鸿沟的错误一侧,虽然广泛试用AI工具,但并未带来根本性的业务变革。

事实与数据:9个主要行业中,只有科技和媒体行业出现明显的结构性颠覆。企业级定制AI工具的试点到生产转化率仅为5%
核心观点:企业陷入了“试点陷阱”。投资偏向看得见的营销和销售(占70%预算),却忽视了ROI更高的后台自动化。与此同时,“影子AI”(员工使用个人ChatGPT等工具)的效率远超官方项目。
试点为何停滞?鸿沟背后的“学习差距”

项目失败的核心原因是“学习差距”——大多数AI系统是静态的,无法从反馈中改进,也无法深度融入工作流。

核心观点:AI工具的“失忆症”是致命伤。它们无法记住上下文、学习偏好或适应流程变化。这导致用户体验差、输出质量不可靠。
事实与数据:在处理高风险、复杂任务时,90%的用户更信任初级人类同事,而不是AI。AI赢得了简单任务(如写邮件),但在核心工作流中完败。
行动指南:如何跨越鸿沟?

企业(购买方)的成功法则

策略一买,而不是建 (Buy > Build)

外部战略合作的成功率 (66%) 是内部自研 (33%) 的两倍。避免重复造轮子,专注于整合和应用。

策略二像选外包商一样选伙伴

放弃传统SaaS采购思维。要求供应商提供深度定制、对业务结果负责,并将其视为长期业务流程服务伙伴 (BPO)。

策略三赋权一线,而非中央实验室

让最懂业务的团队和管理者来发现问题、评估工具、主导落地。自下而上的需求驱动比自上而下的技术推动更有效。

策略四在后台寻找“隐藏”的ROI

真正的成本节约往往来自后台,如替代BPO、减少外部机构费用。这些领域的自动化回报更直接、更可观。

AI供应商(建设方)的制胜剧本

剧本一专注狭窄、高价值的场景

与其构建通用平台,不如深耕一个具体的业务流程(如合同审查、客服电话摘要),实现快速、可见的价值。

剧本二构建“会学习”的系统

这是企业最核心的需求。产品必须能从用户反馈中学习、能记住上下文、能适应流程变化。

剧本三深度集成,而非表面“包装”

成功的工具无缝嵌入企业现有的工作流和系统(如Salesforce),而不是增加一个新的、孤立的平台。

剧本四善用信任网络

企业采购极其依赖信任。通过渠道伙伴、顾问推荐和现有供应商合作,是克服信任壁垒的关键。

未来展望:智能体网络 (Agentic Web)

报告预测,AI的下一阶段将超越孤立的工具,演变为一个由自主AI智能体组成的互联网络。

核心观点:未来,AI智能体将能跨越企业边界,自主发现、协商、协作和执行任务,重塑商业流程。NANDA、MCP等协议正在为这个“智能体网络”奠定基础。能够抓住这个趋势,构建“会学习、会协作”的系统的公司,将成为下一代AI经济的领导者。

原文

源链接

附件

中文PDF (5.7M)

下载

中文epub (187.6K)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