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 二维吾码:AI 对话 Flomo 创始人少楠——知识管理的变革与未来

本访谈邀请了 Flomo 浮墨笔记 创始人少楠,与主播建飞共同探讨了在 AI 技术浪潮下,个人知识管理(PKM)工具的演变、使用习惯的变迁,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焦点深潜】主播建飞的核心趋势观察

作为资深的科技评论者和重度工具使用者,建飞在访谈中揭示了他观察到的几大关键趋势,展现了 AI 如何从根本上重塑个人知识管理的范式。

趋势一:数据结构的必然演进——从“富文本”到“块”与“数据库”

建飞观察:早期知识管理工具(如印象笔记)的富文本结构,虽然能原样保存网页,但也导致了信息“典藏”后的混乱与不可处理性。用户除了全文搜索外,几乎无法对这些信息进行二次梳理。而以 Notion 为代表的工具,其核心优势在于引入了“块(Block)”“数据库(Database)”的概念。这种结构化的转变,使得每一条信息都能被赋予元数据(如作者、来源、标签),极大地提升了信息检索、筛选和再利用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强大的 API,为自动化信息处理流程(如构建 RSS 阅读流)提供了可能,这是知识管理从简单的“存储”迈向主动“处理”的关键一步。

趋势二:AI 带来的范式转移——解锁新领域,重塑创作流

  • 解锁新领域:视频知识管理(Video PKM)的诞生

    建飞观点:AI 的多模态能力是革命性的,它直接催生了视频知识管理这一全新的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在此之前,对于短视频这类非结构化数据,我们几乎束手无策。现在,AI 可以自动提取视频中的语音、文字、画面信息,使得对大量一手视频资料的分析成为可能。

  • 重塑研究方法:“赛博田野调查”成为可能

    建飞实践:他利用 AI 对抖音等平台的短视频内容进行大规模的收集和分析,进行他称之为“赛博田野调查”的研究。这种方法能够触达大量未被传统媒体加工过的、来自一线的“暗知识”和“分散知识”,从而获得更真实、更多元的洞察,绕开了被平台或机构“公关”过的书面信息。

  • 重塑创作流程:从“防喷补丁”到“自动化写作”

    建飞工作流:AI 不再仅仅是助手,更是创作流程中的互动伙伴和生产力引擎。他通过自定义 Prompt 让 AI 扮演“喷子”或批评者,对自己的初步想法进行多角度的“攻击”。这个过程能帮助他预见潜在的质疑,为观点打上“防喷补丁”,从而将一个简单的灵感扩充为一篇逻辑严谨、论据充分的长文。在最终输出阶段,他会为 AI 提供包括个人全部历史作品在内的海量上下文,以及一个极其详尽的核心观点 Prompt,实现高质量的自动化写作

趋势三:未来工具的形态——场景化、可追溯、个人化

建飞展望: 未来的 AI 知识管理工具,不应只是一个简单的聊天框。

  • 场景化RAG:泛泛的知识库对话(RAG)价值有限,其真正的潜力在于与具体创作场景深度结合,例如在写作时,能够在限定的、个人信赖的资料库内进行精准的、上下文感知的引用推荐。
  • AI-Native 工具的角色:NotebookLM 这样的工具,其核心价值并非长期的“第二大脑”构建,而在于高效的“知识蒸馏”——针对特定主题,快速消化海量(甚至是盗版)信息,完成一次性的深度研究任务后即可“阅后即焚”。
  • 个人化与可控性:无论 AI 如何强大,用户都必须保持对知识库的最终控制权。这意味着工具必须提供完善的版本历史以确保 AI 操作可撤销,并且用户应当养成保存关键 Prompt 的习惯,这不仅是为了结果可复现,更是因为 Prompt 本身就是一套可迭代的、个人化的“工程方法”。

【策略聚焦】创始人少楠的减法哲学与产品策略

作为 Flomo 的缔造者,少楠的策略深受其个人实践与对普通用户深刻洞察的影响。他奉行一种“减法哲学”,强调在 AI 时代更应捍卫个人思考的纯粹性。

核心原则:捍卫“真实思考”的阵地

少楠哲学:Flomo 的一切产品决策都源于一个核心定位——“记录自己真实的想法”。他认为,一个笔记工具的首要任务是无干扰地捕捉用户脑海中最原始、未经修饰的思绪火花。这个原则解释了他为何对许多看似“智能”的功能持保留态度。

背后的“为什么”:他提出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手机相册里存的是“原片”,社交媒体上发的是“精修图”。个人知识库就应该是存放“思想原片”的地方。如果笔记库里充满了被 AI 润色、生成、美化过的内容,那么用户就丢失了自己最宝贵的思考痕迹,长此以往会削弱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这个知识库将不再是“第二大脑”,而是一个被污染的数据集。

个人信息管理策略: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挖掘”

  • 信息源的极简主义:

    少楠策略:主动取消了所有的信息订阅(如 RSS、Newsletter),彻底摒弃了被动接收信息的模式。

    背后的“为什么”:这是为了对抗信息过载,夺回注意力的主导权。他选择维护一个自己关心的人物、产品和公司的列表,在需要时主动去“捞取”信息,确保每一次信息消费都是有目的、高质量的。

  • AI 辅助的深度研究:

    少楠策略:他利用 AI 进行结构化的深度研究,专注于挖掘那些不变的、底层的“基建”知识

    背后的“为什么”:与其追逐瞬息万变的应用层信息,不如用 AI 彻底搞懂一个领域的思想脉络和基础原理(如“向量化”技术的发展史)。这种“学一次,吃透它”的方法,虽然前期投入大,但长期来看效率更高,能建立更稳固的知识体系。

产品设计中的“减法”:为什么不做这些功能?

  • 拒绝 AI 生成与润色:

    Flomo 决策:坚决不提供内容生成或一键润色功能。

    背后的“为什么”:这直接违背了“记录真实想法”的核心原则。润色功能会隐藏用户表达上的弱点(如逻辑不清、口癖),使其无法通过记录来审视和提升自己的思考与表达能力。

  • 对单条笔记 AI 互动保持谨慎:

    Flomo 决策:不做类似“模拟评论”等基于单条笔记的复杂 AI 互动。

    背后的“为什么”:上下文不足是主要障碍。大多数用户的笔记信息密度低,AI 无法进行有意义的互动。Flomo 的 AI 功能(如 AI 洞察)被设计为在多条笔记(如一个标签下)的集合上运行,以确保 AI 有足够的上下文来进行高质量的分析。

  • 更智能的标签推荐逻辑:

    Flomo 探索:摒弃了简单的“AI 读取文本生成标签”模式。

    背后的“为什么”:个人标签系统是高度个性化和充满“黑话”的,AI 无法理解其真实含义。Flomo 正在探索的方案是基于向量化相似度——当用户写下一条新笔记时,系统找到与之最相似的几条历史笔记,然后推荐这些笔记上已有的标签。这种方式更尊重用户的既有体系,也更精准和低成本。

综合总结:AI 时代的知识管理之道

本次访谈深入剖析了 AI 技术对个人知识管理(PKM)领域的深刻影响,从工具的演进、用户习惯的变迁到未来产品形态的展望,呈现了一幅动态的行业图景。

原文

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