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始于今年5月,一份来自开智创始人阳志平老师的邀请。这既是荣耀,也带来了沉甸甸的压力。一想到往届嘉宾的才华横溢,作者的内心充满了忐忑与自我怀疑。但既然应下这份“受托的责任”,便只能全力以赴。
故事始于今年5月,一份来自开智创始人阳志平老师的邀请。这既是荣耀,也带来了沉甸甸的压力。一想到往届嘉宾的才华横溢,作者的内心充满了忐忑与自我怀疑。但既然应下这份“受托的责任”,便只能全力以赴。
万事开头难。面对“能动与共生”的宏大主题,作者一度陷入拖延。他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切入点:讲述“我为别人做了什么”,远比罗列个人成就更能打动人心。
为了将想法落地,他向AI伸出了手。先是使用“得斯空间”(Dessix)整理近年资料,生成了初版大纲;接着,又让 ChatGPT Agent 深度挖掘,补全了早年的内容。AI虽不完美,却提供了一个可以修改和对话的“创作伙伴”,让故事有了最初的骨架。
初稿虽获认可,却也留下了两道难题:一个不够“金句”的题目,和一段苍白无力的开场。前者在阳老师的妙笔下迎刃而解,“不务正业,成为自己”一词之差,意境全出。
然而,后者——那个关于“成长冲突”的细节补充,成了作者心中一份“未竟的作业”。因期末繁忙和一时找不到头绪,这个问题被一拖再拖,仿佛一块巨石,压在心头。他甚至尝试用制作Keynote的方式“绕道而行”,却陷入了页数暴增和AI作图审美翻车的新困境中。
距离登台不到一周,那份“作业”终究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回到过去。作者重新翻开了自己2016年的日记,那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日记里的家庭琐事、工作难题、情绪低谷扑面而来,过程无异于“在伤口上再走一遍”。他终于明白,迟迟不愿动笔,是潜意识的自我保护。这一次,他选择直面痛苦,在AI的理性辅助下,将那段尘封的记忆揉碎、提炼,最终为演讲注入了最真实、最动人的力量。妻子的泪水与感动,是对这份真诚最好的确认。
带着精心打磨的故事,作者来到北京。彩排虽有些混乱,却让他提前适应了舞台。就在登台前一刻,意外还是发生了——麦克风没电了!
一阵手忙脚乱后,他戴着备用耳麦走上舞台。但当他开口的瞬间,一切都平复了。凭借着对内容的烂熟于心和上午彩排的经验,他放弃了背稿,进入了即兴发挥的“心流”状态。这场演讲,比彩排时生动了太多,是一次真正与现场观众共鸣的“迭代”。
故事的结局...
当掌声响起,作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这不只是一次演讲,更是一次自我挑战与疗愈。他不仅磨练了演讲技巧,更学会了如何借助AI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他希望这个故事,也能点亮他人,鼓起勇气,分享自己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