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志平:第一德性

核心议题:人应该如何生活?

阳志平老师的演讲围绕其十年思想成果——“第一德性”展开,探讨在充满不确定性与异化的现代社会,个体如何通过一种更根本的德性,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及自我的成长。演讲核心在于提出并阐释了“第一德性”的两个关键概念:“情景共融”与“自我承担”,并给出了在21世纪践行第一德性的具体策略。

一、 问题的提出:德性的双重压力与“第一德性”

传统德性受到人类生物性(如吃喝、繁衍)和社会性(如暴力、文化)的双重压力。在不同时代,总有某种主流德性思潮,但真正能长久推动文明发展的,是“第一德性”。

无论是西方的“理想国”还是中国的“大同社会”,这些追求集体承担责任的理想模型在现实世界中从未大规模实现。究其原因,在于它们将行动主体最终归于集体。因此,阳老师认为,在现实世界中真正可行的是以“自我承担”为基础的第一德性。

二、 核心概念解析:“情景共融”

情景共融 (Situational Integration) 的三个要点:

  1. 情景在人之前:不同于儒家、道家思想中“人主导情景”,情景共融强调的是“情景在人之前”。它不是人主动去改造环境,而是情景引导和塑造人。

  2. 是一种“过程”,而非“实在”:借鉴哲学家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思想,情景共融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或实体,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例如,在公园散步30分钟,顺手捡起垃圾,整个“散步并捡拾”的过程才是情景共融,而不是“捡垃圾”这个孤立的动作结果。

  3. 去中间物:情景共融追求人与环境的直接互动,去除中介。比如,在公园散步时,不请导游、不带强烈的目的性,而是沉浸式地体验。这要求我们减少对工具、第三方或强烈预设的依赖。

三、 核心概念解析:“自我承担”

自我承担 (Self-Responsibility) 的两个要点:

  1. 自己承担,而非万物、他人或集体承担:责任应由行动者本人直接承担。例如,自己捡垃圾,而不是请小时工代劳。借助第三方会产生“异化”,为了支付第三方的费用,人可能需要做更多自己本不愿做的事,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2. 同一时空、同一人际、同一任务:自我承担强调行动的直接性与在地性,反对借助工具或第三方造成时空分离。异地捐款就是一个例子,由于捐助者与受助者时空分离,中间环节可能出现问题(如贪污),导致“人与环境并没变得更好”。这违背了康德哲学中“人是目的,而非手段”的原则。

两者的关系:以情景共融为前提的自我承担

21世纪,社会压力导致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频发。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对人类心理健康的改善微不足道,甚至可能加重了“自我”的负担。

阳老师提出,自我承担必须以情景共融为前提。这意味着,自我成长和知识获取,是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自然发生的。正如在公园散步(情景共融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自我认知、改善了情绪(自我承担的结果)。

中国古代文学家苏轼的名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就形象地描述了在“情景共融”的过程中同时完成“自我承担”的境界。

四、 21世纪的实践原则与策略

21世纪两大特点是“异化”无处不在与“责任外包”现象普遍。这两者互为因果,越是责任外包,越容易感受异化。

第一原则:

三大具体策略:

  1. 躲起来干大事:这不是逃避,也不是追求明确功利的结果。而是指在一个相对自主、少受干扰的环境中,基于一个朦胧的想法去探索和创造。阳老师以自己30岁时开始构思“三统”(但当时并不清晰具体内容)为例,强调通过“读好书、见高人”的过程,与更宏大的历史与文明融为一体。

  2. 刻意“写诗”:这里的“写诗”泛指刻意打破熟悉情景,探索不熟悉领域。它不是指在原有领域内做作地改变,而是指跨越到全新的环境,从而被迫形成新的认知系统。例如,从技术专家转型为投资人,或让理性内向的男生去女性多的工作室学跳舞。

  3. 创造局部秩序:在复杂或混乱的环境(如办公室)中,通过微小的行动创造一个有序、美好的局部环境。例如,在办公室摆放绿植、在家中插花。但需警惕,这种局部秩序不应沦为新的消费主义或控制,不应违背“去中间物”的原则(例如为了整齐购买统一调料瓶,反而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

五、 结语与致谢

引用康德的名言:“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思考它,我们的内心就越是充满了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

阳老师总结道:请用第一德性去指引你的行动,与更大的自然、宇宙、历史、社会融为一体,实现自我承担,而非万物承担。

最后,演讲在对父母的感谢中结束,并特别将此次分享献给离世一周年的父亲。

原文

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