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焦虑
- 科研困境: 2016年,因学术环境转向数据驱动,全年论文投稿颗粒无收。
- 转型失败: 带领文科学生学习编程数据分析,但学生普遍反映内容如“天书”,转型受阻。
- 教学焦虑:
- 工作量巨大:春季学期需承担5门课7个班。
- 缺乏正反馈:教学是“良心活”,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 MOOC冲击:反思当最好的课程都在网上时,普通教师的价值何在?
- AI震撼: 2016年AlphaGo事件让他感到绝望,开始深刻质疑:“当AI席卷一切,什么才是我真正的价值?”
转机与定位
- 重拾写作: 为完成作业开设公众号,意外通过社交媒体获得大量积极反馈。
- 初期迷失: 内容广泛,从学习方法到社会热点(如阿里月饼事件分析),但逐渐陷入追逐流量的迷失。
- 价值觉醒: 在**2017年**创新训练营中被点醒,意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是:了解文科生的需求,并能用他们听得懂的方式,降低技术学习的门槛。
深耕与收获
- 核心方法: 通过公众号,用极简代码(如**三行代码做词云**)和通俗教程帮助文科生入门数据科学。
- 成长飞轮: 输出倒逼输入,为教学而系统学习并获得**多项专业证书(含吴恩达、Hinton签发)**,形成正向循环。
- 意外突破:
- 在美国黑客马拉松,将文本分析思路迁移到交通预测,意外获得第一名。
- 受邀为**政府理事会**讲座,并被**北德克萨斯大学**聘为兼职教师。
- 影响力扩大:
- 出版《智慧共生》等多部书籍。
- 一篇ChatGPT论文在知网**下载超1.8万次**,**2024年**入选**高被引学者**。
- 指导学生获**华为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2万支队伍**参与),创学校**历史记录**。
理念与感悟
- 关于“不务正业”: 当我横下心“不务正业”时,反而找到了真正的实力。做自己擅长、能发挥价值且有需求的事,就是正业。
- 关于能动: 能动不是对抗世界,而是成为真实的自己,发挥你的独特优势。
- 关于共生: 共生不是迎合他人,而是用你的独特去照亮他人。
- 终极目标: 当你成为你自己,就能帮助他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 最后寄语: 从分享100字开始,挖掘你的无可替代性。当你真正成为自己时,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