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两类人的时间观
一场关于人生叙事的深度讨论,触及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我们如何理解自己的人生?是活在当下,还是活在对未来的想象和对过去的重构中?
人群似乎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不为自己的人生叙事困惑的人;另一类是像我们这样,一直很困惑的人。前者似乎是现在时间观;后者似乎是未来时间观。
从寻找"第一性"到主动叙事
讨论的核心从追求一个能解释一切的“终极答案”,转向了主动选择和构建自我叙事的重要性。
我过去过于在乎寻找'第一性',那个能解释一切的本质,但最后发现其实不存在,重要的是大脑给自己讲哪个故事... 现在进化到,我决定给大脑讲哪个故事,就是主动人生叙事了。
创业者的叙事实践:灵活改写剧本
创业者的经验揭示了叙事的本质:它不必是精确的事实,但需要有内在逻辑。更重要的是,叙事是灵活的,可以随时调整。
在讲BP时,我刻意的给自己编了叙事,结果最后连自己都信了。它不是事实,只是有逻辑的故事...反正没有按故事线走,可以接着改。之前这一点没想通,没按计划走会死磕。完全没必要。
叙事的本质:事件与意义的桥梁
讨论进一步深入,将叙事定义为连接“事件”与“意义”的关键桥梁。客观发生的事件是中性的,是叙事赋予了它们意义。
叙事为何那么重要?其实它内核就是事件与意义。人类获得意义,都需要通过叙事过一道手。科学建立在分析思维之上;人类每个人个人的人生意义则离不开叙事。
真实叙事 vs. 虚假叙事
真实叙事并非指符合客观事实,而是指与你的内在经验和价值观一致,能指导行动并带来意义感的叙事。而社会推崇的“标准叙事”对个体而言可能反而是虚假的。
AI时代的叙事:从体力劳动到软件工程
最后,讨论展望了AI对创作的影响。AI有望将作者从繁琐的细节中解放出来,使其更专注于架构设计和意义创造。
AI其实对绝大多数人都是利好...AI解放出来的人类认知负荷,足以带来3000年的繁荣。
结语:叙事的三个层次
- 被动叙事: 被大脑自动生成的叙事所控制。
- 主动叙事: 意识到重要性,开始主动构建自己的叙事。
- 动态叙事: 理解到叙事可以随时调整,这不是失败,而是智慧。
讨论参与者:分享者与整合者、积极心理学研究者、科幻作家、创业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