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ud不是我们设计出来的,是它选择了我们|新皮层对话
产品定价: Plaud Note 敢于定价 159美元(约合人民币1149元),远高于传统录音机。
全球销量: 今年6月,全球销量已突破100万台。
团队规模: 从去年底的约 100人,迅速扩张至如今的 400多人。
融资情况: 至今未进行融资,完全依靠产品销售维持公司运营。
市场扩张: 9月22日在深圳召开发布会,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触发点: 3月26日发布的Gemini 2.5 Pro,其强大的长文本处理能力让团队看到了更大的可能性。
旧定位: 做一款功能较为简单的“AI录音笔”。
新愿景: 创造一个能为用户提供“智识价值”的“幕僚”,通过广泛搜集线下数据(录音、图像等),洞察人脑难以发现的信息与见解。
“我们想做的是一件改变世界的事,需要为成为世界级伟大公司做好准备。”
人才驱动: 决定进入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一个核心原因是这里有比销量更重要的人才资源。
数据验证: 莫子皓加入的信心来自于Plaud每年三到四倍的夸张增长,这证明了产品强大的市场需求(PMF)。
行业洞察: 坚信大模型未来必须拥有线下场景的上下文信息,而录音是捕捉这类信息的最佳途径。
Plaud的目标客户并非普通大众,而是精准定义的“三高人群”:
这类用户在全球约有一到两亿人。
价值主张: Plaud的AI不做PPT、不点外卖,其核心是提供智识价值,辅助用户更好地思考与决策。
角色定位: 不是低一级的“助手”(Assistant),而是平级的“幕僚”(Counsel)。
“我想要的是一个能向我提问的工具...如果AI能提前发现我没意识到的问题,还能给出答案,这是更有价值的。”
概念区分: Plaud强调的“长文本处理”与Kimi等公司的“long context”不同。
AI优势: AI拥有超越人类的记忆能力和注意力机制,能发现万字长文稿中首尾内容的关联,从而产生洞察。
具体功能示例:
莫子皓认为,Plaud能高速增长,核心在于没有犯大错,如招错人、盲目扩张、开发错误产品等。
产品验证: Plaud Note 和 Plaud Pin 两款产品市场反响都很好,证明团队能精准捕捉和理解用户需求。
定价策略: 敢于定高价,因为核心价值是“智能”,而非低价硬件。这个时代的最大变量是智能,性价比和智能价值无关。
当前状态: 目前没有真正的竞品。莫子皓认为,用三四个月、三四个人的团队做出的东西,不足以构成威胁。
潜在对手: Notion、Microsoft、Google等愿意投入大量资源和时间的公司。
核心壁垒: 真正的壁垒是“信念”以及基于信念的“资源投入”。全球400人团队持续三年的投入,不是小团队短期冲刺能模仿的。
“不要用过去10年抄作业的思路看现在的行业,要像15年前那样,相信伟大的团队才能做出伟大的产品。”
莫子皓认为,模型的“幻觉”正是它能持续发展的美感所在,是创新的来源,代表着超出想象的可能性。
产品策略: 在智能边界内,追求准确无幻觉;对于边界外的内容,不抑制幻觉的存在,让其自然发展并发挥启迪作用。
抛弃旧思维: 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效应”、“黑客增长”等方法论已不适用。AI时代应回归本质:用户需求、哲学、品味与个人认知。
产品诞生: Plaud的诞生并非刻意设计,而是团队成员过往生活经验与社会认知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自然涌现的结果。
“这些东西不是我们设计出来的...是这个事情选择了我们。”
核心焦虑: 已经度过从0到1的阶段,现在焦虑的是“到底能不能做出改变世界的、伟大的产品”,以及能否持续保持行业最好。
最大风险: 找不找得到足够多的优秀人才。目前的团队规模还不足以持续交付世界级产品,理想规模至少要再翻一倍。
迭代速度: 软件每周一个迭代,以跟上AI行业的快速变化节奏。
遗憾: 回顾过去,认为唯一的弯路是“投入慢了一点,扩张可以做得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