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经验丰富的AI产品架构师与战略思想家,专注于将前沿AI技术转化为可靠、高效且具备商业价值的产品。致力于探索和定义AI Native时代下人机协作的最佳实践。
从初见的“魔法”,到集成的“现实”,我们如何跨越AI潜力与产品落地之间的鸿沟?
我们都曾为初次使用Midjourney或GPT-4的强大能力而震撼。但当尝试将这种“魔法”融入严肃产品时,却遭遇了输出不稳定、幻觉(胡说八道)、无法理解用户细微意图等现实问题。
构建AI Native产品的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心智模型(Mental Model)。我们必须摒弃对大语言模型(LLM)“无所不能”的幻想。
这位“新员工”有如下特点:
传统的“AI=工具”视角导致了低效的“一次性问答”模式。在“AI=新员工”的心法下,交互必须升级为“协同探索”,即建立人、AI与环境(Context)之间持续、高效的信息对齐机制。
核心思想:让AI完全沉浸在用户的真实上下文中,而不是依赖用户输入的零碎信息。AI产品能达到的智能上限,取决于它能多大程度上感知和吸收用户的真实Context。
关键问题:“我如何才能让我的AI看到用户看到的一切?”
案例:
核心思想:训练AI一个重要的职业素养——在信息不足时,主动提问以索要Context,而不是胡编乱造。这能极大减少“幻觉”。
Prompt设计指令示例:
"如果你对任务的理解不足以产出高质量的结果,请不要猜测,而是向我提出具体的问题来澄清。"
核心思想:在执行复杂任务前,要求AI先复述它对任务的理解、执行计划和关键假设,并寻求用户的确认。这是一个简单的“握手协议”,能避免大量无用功。
类比:优秀的员工会阶段性汇报:“老板,我的理解是...,我打算分...步走,你看可以吗?”
核心思想:当AI无法完成任务时,应诚实地承认,并尽可能展示其推理过程和卡点,将“黑箱”变成可信赖的“玻璃箱”。
心法到位后,需要一套系统化的工程技巧,将不稳定的AI转变为可靠的核心员工。
这份SOP化的Prompt,就像一份“剧本”,应包含:
JSON或XML格式,保证结果稳定。如 Claude 3 Opus 或 GPT-4o,负责策略思考、创意生成,以及最关键的——生成给下游模型使用的“精准提示词模板”。
如 Llama 3 8B,更便宜、更快速,负责批量执行由大模型生成的标准化提示词模板。
摆脱手工作坊式的Prompt调优,构建一个让AI自动优化指令的系统化流程。
理论上的完美指令毫无意义,必须在真实世界的混乱、模糊和恶意场景下进行极限测试。
你真正的、难以被超越的护城河,是你的评估体系(Eval System)。竞争对手可以抄走你的Prompt,但他无法复制你耗费数月甚至数年,从真实失败案例中积累起来的、包含数千个高质量测试用例的Eval系统。
Eval的本质,就是用代码和数据,对你的核心业务场景(Context)进行深度模拟。
获取极致Context的最佳方式是:派人去一线。工程师或PM像人类学家一样深入客户工作场景,将观察到的鲜活“痛点”直接转化为最精准的Prompt和最高质量的Eval案例。这种“隔天出Demo”的敏捷模式是赢得客户信任的最强武器。
将“人-AI-Context”系统工程做到极致,将催生一种全新的软件交付范式。AI成为了一个强大的“杠杆”,使得少数顶尖人才组成的小团队,也能实现过去需要庞大团队才能完成的、深度定制化的价值交付。
作为产品构建者,我们应不断自问:
真正的护城河,是用系统工程的思维,去精心打磨“人-AI-Context”这个协作的每一个细节。这很艰难,但这正是未来五年里,构建出伟大AI产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