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不断移动的球门
AI效应是一种认知偏见,指当人工智能(AI)成功掌握一项新能力后,人们就不再认为它是“真正的”智能了。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智能”的定义也在不断调整,将已实现的技术排除在外。
研究员 Rodney Brooks 抱怨道:“每当我们弄懂了它的一部分,它就不再神奇了;我们说,‘哦,那只是计算而已。’”
AI is whatever hasn't been done yet. (人工智能就是那些尚未完成之事。)
关于“泰斯勒定理”的细节澄清
根据拉里·泰斯勒本人的说明,这句名言的常用版本与他的原话略有出入:
常用引用版本: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whatever hasn't been done yet.” (人工智能是那些尚未完成之事。)
泰斯勒的实际原话: “Intelligence is whatever machines haven't done yet.” (智能是机器尚未能做之事。)
他解释道,这一定理旨在描述一种现象:许多人倾向于通过我们所谓的“独特智能”来定义人性。因此,无论何时,当一台机器(或动物)能够完成某项任务时,这些人就会将该任务排除在“智能”的范畴之外,以维护人类的特殊性。
⭐ 对AI编程与软件工程的影响
AI效应对软件领域产生了深远且具体的影响。许多曾经被视为尖端AI研究的成果,如今已成为软件工程的标准工具和库,不再被贴上“AI”的标签。
- 静默的技术伙伴: 成功的AI算法被迅速整合到各种应用中,成为解决特定问题的“无名英雄”。例如,光学字符识别(OCR)曾经是AI的重大挑战,现在则是一个常见的软件库功能。
- 领域特定化: 一旦AI技术在某个领域(如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成熟,它通常会催生出新的商业或科学分支。这项技术随即被视为该应用领域的一部分,而不是“通用人工智能”的进展。
- 市场营销的“去AI化”: 许多营销人员会避免使用“人工智能”这个词,即便他们的产品依赖于AI技术。这部分是由于“AI寒冬”留下的负面印象,部分是因为将技术描述为特定功能(如
智能推荐引擎
或自动化数据分析
)比笼统地称为“AI”更具市场吸引力。
这种“降级”效应导致了一个悖论:AI领域看起来似乎进展缓慢,但实际上它的成功正在被其他领域不断吸收和消化。对软件工程师而言,这意味着他们日常使用的许多高级算法和工具,其根源都来自AI研究。
主要表现:从前沿到日常
随着AI技术的主流化,许多曾经被认为是智能象征的任务,现在已被大众视为理所当然的计算技术。
经典案例:IBM“深蓝”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1997年,当IBM的“深蓝”计算机击败加里·卡斯帕罗夫时,批评者们普遍认为这并非“真正的”智能。
- 观点: 批评者声称,“深蓝”仅仅使用了“暴力计算方法”(Brute Force),通过穷举大量可能性来获胜,缺乏人类的直觉和深刻理解。
- 反驳: 另一方观点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击败世界冠军,他会被视为天才。当机器做到时,其智能性却被贬低了。这正是AI效应的典型体现。
其他已融入日常的AI技术:
- 光学字符识别 (OCR): 曾是AI的重大突破,现已是扫描软件和移动应用的标配功能。
- 市场营销自动化: 复杂的推荐算法和客户行为预测模型,如今被视为“数据分析”而非AI。
- 农业与酒店自动化: 自动化流程和机器人应用已成为提高效率的工具,其背后的AI决策系统常被忽略。
背后的深层原因
AI效应的产生源于技术、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观点1: 保留人类在认知链顶端的特殊位置
Michael Kearns 认为,人们在潜意识里试图为自己保留在宇宙中的特殊角色。一旦我们能够完全理解一个系统的工作原理,它的神秘感就消失了,我们倾向于将其归类为“自动化”而非“智能”,从而维护人类的独特性。
观点2: “AI寒冬”的历史遗产
在1990年代初的第二次“AI寒冬”期间,“人工智能”一词声名不佳。许多研究人员和公司发现,如果他们避免使用这个标签,转而使用更具体的名称,会更容易获得资金和销售软件。这种趋势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