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射箭艺术》(Zen in the Art of Archery)

通过动态交互方式,深入理解尤金·赫里格尔的哲学探索之旅

作者尤金·赫里格尔是一位德国哲学教授,他在20世纪20年代旅居日本,希望通过实践来理解“禅”。他选择学习日本的传统弓道(射箭艺术),最初认为这只是一项体育技能。然而,他很快发现,真正的弓道远非如此。

  • 核心观点:日本的射箭艺术(弓道)并非一项运动,而是一种“宗教仪式”。其目的不是为了锻炼肌肉或单纯地射中靶心。
  • 精神目标:弓道的真正目标是“精神性的”。射手在瞄准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瞄准自己,最终要达成“射中自己”的境界。
  • “无艺之艺” (Artless Art):这是弓道和禅宗追求的最高境界。当技艺达到极致,射手将不再“刻意”去射,射箭行为本身变得“无为”而又精准。此时,艺术成为了“无艺之艺”,射箭变成了“不射之射”
  • 禅的根源:作者指出,包括弓道、花道、茶道、剑道在内的许多日本传统艺能,其内在形式都源自于禅宗佛教 (Dhyana Buddhism)。理解这些艺术的关键,在于理解禅。

作者最初的学习充满了挫败感。他无法用大师所要求的方式拉开弓。大师要求他全身放松,仅用双手完成动作,这与他习惯的发力方式完全相悖。

  • 初学困境:尽管作者之前有步枪和手枪的射击经验,但在弓道上毫无用处。他越是努力,身体就越是僵硬、颤抖,呼吸也越发困难。
  • 大师的教诲:大师指出问题的核心在于“错误的呼吸”。正确的呼吸方式是:吸气后将气息轻轻下压,绷紧腹壁,然后缓慢、均匀地呼出。
  • 呼吸的转变: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作者的呼吸方式发生了质变。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主动呼吸”,而是“被呼吸”。这种状态让他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并最终能以“精神性”的方式拉开强弓。
  • 关键启示:大师并非一开始就教授呼吸法,而是让作者先“亲身经历彻底的失败”。这让他深刻体会到,关键的突破并非来自技巧,而是来自内在状态的转变。

学会“精神性”地拉弓后,作者面临了更大的挑战:放箭(“放矢”)。他每一次放箭都会产生强烈的身体震动,破坏了整个过程的和谐。

  • 放矢的艺术:大师演示的放矢是完全无痕的,仿佛毫无费力。关键在于,放箭的瞬间必须“让射手自己也感到惊讶”,就好像弓弦“自己切断了”握着它的拇指。
  • 意志的阻碍:作者越是想“正确”地放箭,就越是做不到。他陷入了两种失败之间:要么因紧张无法忍受而提前松手,要么因过度控制而导致身体僵硬。
  • 大师的比喻:大师用“婴儿握手指”来比喻。婴儿抓住和放开手指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射手也必须达到这种“无目的的张力”状态。
  • 错误的“捷径”:在极度沮丧中,作者自创了一种技术窍门来模拟“无意识”放箭。这立刻被大师识破,并因此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大师拒绝继续教他,因为他违背了弓道的精神。这让作者深刻认识到,任何“有为”的技巧都是对“道”的背叛。

在放弃所有投机取巧的念头后,作者进入了漫长而看似毫无进展的练习期。他被要求在满弓的最高张力点上“无目的地等待”。

  • 核心对话:当作者问“如果‘我’不放箭,箭怎么能射出去?”时,大师回答:“是‘它’在射箭('It' shoots)。” 这个神秘的“它”指向一种超越个人意志的力量,只有在“无我”状态下才会显现。
  • 突破的瞬间:在持续练习数年后的一天,作者射出了一箭。大师立刻向他鞠躬,说:“刚才,‘它’射了!”。作者自己当时处于完全无意识的状态,甚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 “它”的体验:作者慢慢学会分辨哪些箭是“它”射的。正确的射击后,内心平静,呼吸顺畅,仿佛一切才刚刚开始。而错误的射击则会带来身心的紊乱。
  • 精神在场:这一阶段的训练核心是达到一种“真正的精神在场” (right presence of mind)。在这种状态下,心灵无所执着,因此无所不在,像水一样随时准备流向任何地方,自由而空灵。弓道的整个仪式,都是为了进入这种状态的准备。

当作者开始练习射向远处的靶子时,他再次陷入困境:他一箭也射不中。他本能地认为需要学习“瞄准”的技巧,但大师却禁止他这样做。

  • 目标与目的:大师告诉他,必须“彻底忘掉命中的念头”。对于大师而言,靶子只是一个“可怜的纸片”,真正的“目标”是佛陀,一个无法用技术瞄准的内在标的。
  • 外在的证明:命中靶心,仅仅是内在状态——无目的、无我、全然的放下——达成时的外在证明,而非追求的结果。
  • 蜘蛛与苍蝇的比喻:大师用蜘蛛结网和苍蝇落网来解释这种神秘的对应关系。两者都没有“意图”,但“它”在两者之中舞动,将内外统一起来。同样,射手也在无意图中命中。
  • 决定性的证明:为了回应作者的质疑,大师在完全黑暗的练习场中进行了射击。他不仅第一箭正中靶心,第二箭更是射中了第一箭的箭杆,并将其劈开。大师说:“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发生的,是‘它’射中了一切。”这一事件彻底摧毁了作者的理性主义,让他完全信服。

为了进一步阐明禅在武艺中的作用,作者引用了禅宗大师泽庵宗彭关于剑道的论述,证明弓道中的体验具有普遍性。

  • 剑道的困境:初学者因恐惧而失去自信,而技艺精湛的剑客则因为过于依赖技巧和思考(如何攻击、如何防守),反而“心被剑夺走”,抑制了心的自由运作。
  • “不动智” (The Unmoved Understanding):这是剑道的最高境界。剑客必须放下对敌人的观察、对自己的算计,甚至是对生死的执着。心达到“绝对的空”,才能生出最奇妙的行动。
  • 从有心到无心:剑道大师与初学者一样,都是“无心”的,但两者之间隔着漫长的修炼。大师的“无心”是一种超越了所有技巧和思考的、自由自在的境界。
  • 超越生死:真正的武士(Samurai)通过禅的修炼,认识到生死本是一体。他们不再恐惧死亡,如同樱花瓣在阳光下静静飘落。一位武士仅仅因为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就被剑道大师认定为“已经是一位大师”,无需任何技术训练。

《禅与射箭艺术》记录了一场深刻的个人转变之旅。它以弓道为载体,揭示了禅宗哲学的核心实践:通过一门“艺”,最终通向“道”

  • 从“有为”到“无为”: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从“有意识的努力” (有为)“无意识的成就” (无为) 的转变。初学者依赖意志和技巧,但这些恰恰是最大的障碍。真正的精通,来自于彻底地“放下”自我和目的。
  • “它”的角色:当“自我”退去时,一个更深层、更本源的力量——作者称之为“它”——便会接管。无论是射箭还是挥剑,完美的行动都源于“它”,而非个人意志。这是一种与宇宙或生命本源合一的体验。
  • 身体即道场:弓道、剑道等艺术的训练场被称为“道场”(Enlightenment Place)。这意味着,身体的修炼本身就是一条通往开悟的道路。通过身体的实践,可以达成精神的蜕变。
  • 最终的转化:当一个人真正掌握了“无艺之艺”,他不仅成为了一名艺术家或大师,他本人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会“用不同的眼睛看待世界”。艺术不再是外在的技能,而成为了一种内在的存在方式。这个人,这门艺术,这个作品,最终融为一体。

这本书告诉我们,任何一项技艺,如果以禅的精神去深入,都可以成为一条通往自我超越和精神自由的道路。真正的目标从来不是外在的成就,而是内在的转化和解放。

原文

源链接

附件

中文PDF (2.0M)

下载

中文epub (88.8K)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