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Based Servic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 作者: Reilly, Neikirk, & Langley-Turnbaugh
传统上,大学的服务学习项目常常是“一门课、一学期、一个项目、一个伙伴”的模式。这种零散、短暂的接触难以建立真正的信任,也无法产生深远的社区影响。大学往往被指责与其所在的社区脱节。
本书提出并论证了一种新的模式:对一个特定的“地方”(place)进行长期的、多学科的、系统性的服务学习投入。这种模式旨在建立大学与社区之间深厚的信任关系,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对双方都有价值的合作机会。
核心案例 (Project Hope): 北肯塔基大学 (NKU) 决定将其服务学习资源集中投入到肯塔基州纽波特市一个贫困率高达47%的社区(人口普查区505)。这个长达十余年的项目被称为“希望项目”(Project Hope)。
本章重点探讨了长期合作对社区伙伴的意义和影响,这是服务学习研究中常被忽视的一环。
文献表明,社区伙伴在与大学合作时,既看到了好处(获得额外帮助、新思路),也存在担忧(耗费员工时间、学生不可靠、项目随学期结束而中断)。
通过对纽波特社区伙伴的调查和焦点小组访谈,本书得出了强有力的正面结论:
社区领袖证言: 纽波特社区领袖 Kate Arthur 强调,NKU成功的关键在于“先倾听,再行动 (listen, listen, listen)”。大学没有带着预设的方案进入社区,而是让社区来定义问题和需求。
本章详细阐述了大学如何系统地将服务学习融入课程体系,使其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附加任务。
书中将服务学习项目分为五种类型,这些都在“希望项目”中得到了实践:
为了系统性地支持和追踪服务学习,NKU采取了关键措施:
研究表明,在地化服务学习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远超传统课堂。
案例: 艺术生 Gina Erardi 在为社区绘制历史壁画时,遭遇了种族主义言论的骚扰和威胁。这段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公共艺术不仅仅是创作,更是直面社会复杂性的过程。这是在教室里永远学不到的一课。
对于教师而言,参与在地化服务学习不仅是付出,更是职业上的再充电和个人成长。
调查显示,95% 的参与教师表示,该项目增加了他们自己与社区的联系。许多教师认为这是他们职业生涯的亮点。
本书的核心结论是:通过在一个特定的“地方”进行长期的、专注的、互惠的社区参与,大学可以成功地建立起与社区的深厚信任。这种信任是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对各方都有益的服务学习的关键。
在超过十年的时间里,NKU的“希望项目”成功地将一个高风险的尝试转变为一个可复制的成功模式,共计开展了112门课程,覆盖超过25个社区伙伴,让约2,700名学生参与其中。它证明了大学可以成为其所在地区的“地方管家 (stewards of place)”。
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关键步骤
先倾听,再行动。
进入社区时,首先要问“你们需要什么?”而不是说“我们能为你们做什么?”
这是建立信任和互惠关系的基石。它能有效避免“救世主心态”,确保项目真正解决社区定义的需求,而不是大学的想当然。
选择一个“地方”(地理区域或社区议题)并做出长期(至少3年以上)的承诺。
短期项目是交易性的,而长期承诺才能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它让社区相信大学的诚意,并为更深入、更复杂的合作铺平道路。
建立一个校级中央协调中心,作为大学与社区之间的“媒人”和“项目经理”。
这样的中心能极大降低教师的参与门槛,维护伙伴关系,确保项目连续性,并系统性地提升服务学习的数量和质量。
将服务学习深度整合到课程中,确保社区项目与学生学习目标紧密对齐。
这确保了服务学习的学术严谨性。当学生看到社区工作如何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时,学习效果和动机都会达到最大化。
拥抱“滚雪球”效应:允许一个成功的项目自然地催生出新的合作机会。
社区需求是相互关联的。解决一个问题(如修复历史建筑)可能会引出另一个问题(如为其创建博物馆),这是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有机路径。
在制度上认可和奖励参与服务学习的教师,例如在终身教职评审中明确其价值。
教师是项目的核心执行者。如果他们的额外付出得不到制度上的认可,热情很难持续。奖励机制是推动文化变革的关键杠杆。
将“失败”视为学习的机会,而不是项目的终结。未完成的项目可以由下一届学生接力。
社区工作充满不确定性。在长期的合作关系中,过程中的学习和关系的维护比单个项目的成败更重要。这种心态能减轻压力,鼓励创新。
定期通过各种渠道,向校内外展示项目成果,庆祝学生和社区伙伴的贡献。
公开庆祝能增强所有参与者的荣誉感,向更广泛的社区证明项目的价值,并吸引新的合作伙伴和资源,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