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adhavan Ramanujam & Georg Tacke
掌握如何围绕价格设计产品,将创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成功。
产品塞入了过多功能,其中许多是客户不关心甚至不想要的。这导致产品过于复杂、成本高昂、价值主张模糊且定价过高。
典型案例:事实 亚马逊Fire Phone,其“动态视角”等炫酷功能并未解决用户痛点,反而牺牲了电池续航,最终导致1.7亿美元的资产减记。
产品本身不错,但因定价过低而未能实现其全部的收入和利润潜力。公司低估了其创新为客户创造的价值。
典型案例:事实 一家硅谷元器件制造商为其突破性组件定价仅比上一代高25美分,而其客户却因此能为终端产品提价50美元。该公司错失了巨大的利润空间。
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颠覆性想法,但公司未能识别其价值,或因其与核心业务不符而将其搁置,最终错失良机。
典型案例:事实 柯达(Kodak)工程师在1974年就发明了数码相机技术,但公司为了保护其核心的胶卷业务,未能将其商业化,最终被时代淘汰。
一个市场根本不需要的产品,它回答了一个没人问的问题。这种产品在技术上可能很酷,但在商业上毫无价值。
典型案例:事实 赛格威(Segway)平衡车,尽管技术上很新颖,但其高昂的价格和模糊的使用场景使其无法成为大众交通工具,需求极其有限。
观点 以下九条规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框架,旨在将货币化思维前置,从“希望”成功转变为“知道”会成功。
《创新货币化》的精髓在于一场根本性的思维转变——从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价值和支付意愿为中心。这要求我们将整个创新流程彻底颠倒过来。
这种方式导致了大量资源浪费在没人愿意买单的产品上,是造成72%创新失败率的元凶。
先通过与客户对话,搞清楚“卖什么”和“卖多少钱”,再围绕这个目标去设计和实现产品,从而将成功从一种“希望”转变为一种“必然”。
总而言之,成功的创新货币化不是偶然的运气,而是一套严谨的科学方法。通过尽早开启支付意愿对话,以客户细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产品配置与捆绑,选择创新的货币化模式,并制定清晰的定价策略和动态的商业案例,同时辅以精准的价值沟通和巧妙的行为定价,最后在上市后坚守价格完整性——这九大规则环环相扣,共同构建了一幅将伟大创意转化为伟大生意的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