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深入探讨一下关于 Bushcraft(BC)与 Leave No Trace(LNT)的思考。就在今年 10 月,我十分荣幸地通过了 LNT 二阶讲师的培训,成为 LNT 中国中心成立后的首批认证讲师之一。这一经历,不仅让我对 LNT 原则有了体系性的认知,更促使我就 BC 与 LNT 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与深思。在培训中,我曾以"Bushcraft 与尊重野生动植物"为题进行课程展示,并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因此,我愿将这些尚在酝酿中的想法分享出来,与各位同好共同学习与进步。
首先,我认为 Bushcraft 与 LNT 在根源上具有高度的共通性。它们都属于外来文化,并不仅仅是技术的集合,更是一种指导我们与自然互动的伦理体系与方法论。
我一直认为,Bushcraft 本身就内含着一种极为深刻的环保主义精神。它的核心,是围绕"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美好生活"而展开的。这种理念源自山民的传统生活智慧,倡导的是一种"轻负前行"(Less Carry)的哲学:以最少的现代装备,最大化地运用我们自身的知识与技能,就地取材以满足生活所需。
当他人选择工业化生产的商品时,我们学习手工削制木杯木勺;当他人依赖炉头气罐时,我们通过捡拾枯枝落木来生火;当他人使用预制帐篷时,我们利用自然材料搭建庇护所。我们学习竹编、打制石器,乃至处理猎物与皮毛的传统技艺,其目的在于吸收一切能够深化我们与自然链接的智慧。
这是一种在山野中优雅生活的能力,它依赖的是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强大的实践技能,而非物质的堆砌。因此,我认为这种思想与 LNT 所倡导的"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理念是高度契合、不谋而合的。当我们真正践行 Bushcraft 时,本身就已经在通往一条极为 LNT 的道路。
LNT 原则起源于美国,是对日益频繁的徒步、露营等户外运动给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后的深刻反思。其核心思想——"尊重"与"对环境的最小冲击",为我的 BC 实践带来了至关重要的启示,它帮助我为"利用自然"的行为校准了伦理的边界。
这种启示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这正如 LNT 原则所倡导的,在多日露营中应及时更换营地,给予地表植被喘息的机会。
我逐渐认识到,LNT 并非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帮助我们提升环境责任意识"下限"的工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也应该拥有自己的"LNT 观"。你对"尊重"与"最小冲击"的理解达到了何种程度,你认为怎样做是恰当的,那么就去那样践行。一个庇护所可以耗用八根竹子,也可以设计成只用四根,这便是你个人 LNT 观的选择。抓到一只柴虫,你可以放生,也可以将其作为蛋白质来源,这也取决于你对自己的约束程度。
生态学视角:r/K 对策理论
近期学习的生态学知识,尤其是生物的 r/K 对策理论,为我如何把握这一尺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所谓 r 对策生物,如蚊蝇、蚱蜢,其生存策略是竞争力弱但繁殖力极强;而 K 对策生物,如熊猫、老虎,则是竞争力强但繁殖力低下。对于 r 对策的生物,我们根据实际需求去利用,例如拍死一只蚊子或食用一只蚂蚱,其对种群的宏观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而对于介于两者之间的物种是否可以捕食,则更深地考验着我们的 LNT 观和专业知识。
我们讲环保,但没有人会喜欢极端的环保主义。我所探讨的,是在人类必要的娱乐性活动中,如何把握一个对环境最小冲击的"度"。点一杯咖啡会产生塑料垃圾,徒步露营与 BC 同样是人类生存的非必要活动,但我们需要这些乐趣。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在这些活动中把握平衡,例如自带杯子去买咖啡,或是在野外尽量避免因生火而导致土壤板结。
培训期间,我甚至对削"羽毛棒"这一基础的 BC 技能产生了新的理解。生火时,你可以用干枯的芦苇、蒲草,或是撕下一片棕榈须,它们都非常高效。但精心削制一根羽毛棒,则提供了一种更为考验个人技能、与木材进行更精细对话的方式。这样去理解它,或许有些牵强,但这确实是我在践行 LNT 过程中,将技能与理念产生链接的真实瞬间。
对 r 对策的植物(例如一根枯枝)也采取如此"吹毛求疵"的态度,正如有人坚持只乘坐公共交通出行一样,这都是个人选择。去理解,然后根据自我要求去践行,就是好的 LNT。纠缠于细枝末节的争论,并非 LNT 践行者应有的状态。如今网上有许多极端或盲目的 LNT 观点,甚至有妖魔化的趋势,我想根源还是在于理解不够透彻,未能形成自己正确的 LNT 观。当我看到"都玩 BC 了,还谈什么 LNT"这样的评论时,我认为这才是对两种理念的真正曲解。
专业知识是把握"度"的关键:
这对我们玩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玩,就要玩得专业、玩得明白,这才是 BC 应有的探究精神。一个优秀的 BC 玩家,其发展方向必然是博物学。在这方面,我认为我们最应向在地的、传统的知识持有者学习,土著居民才是最好的老师。
以上是我认为 LNT 能为 Bushcraft 带来的启示,反之,Bushcraft 也为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 LNT 理念,提供了深刻的洞见。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消费主义的浪潮,而 Bushcraft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精简所需,够用就好"的价值启示。
一把刀、一柄锯、一块防水布和一口锅,这几样简单的装备就能满足我们野外生活的基本所需。反观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多少东西是你半年、一年甚至三年都不会去碰一次的?在我看来,买来的东西,使用了,它便有意义;不去使用,它便是无意义的。你再富有,拥有的再多,如果这些物品不能被使用或无法带给你美的欣赏,那它们就是无意义的。
我的人生第一辆车是价值 7.2 万的三菱蓝瑟,在北方或许只是一辆出租车,但我曾开着它自驾远行,去了很多地方。这辆车对我而言意义非凡,我喜爱它。我不需要多昂贵的座驾,只要我能用它去做有意义的事,便无所谓高低贵贱。物质需要在使用、欣赏或承载情感时才能产生意义,如果它只是在家中"吃灰",那不如舍弃。因为它不仅占据空间,还需要你付出维护的精力,毫无积极作用。
现在,我对户外装备的需求感也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有些装备看着很喜欢,但大多时候我只是看看,因为我很清楚我并不需要它们,我现有的装备依然堪用。这种低物欲的生活方式,正是 LNT 价值观在生活中的延伸。在我的价值观中,知识、技能与人生经历,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拥有的财富。这样的观念也主导着我玩 BC 的方向——我不再沉迷于"生存狂"式的装备幻想,而是转向了对操作、学习与实践本身的热爱。
经过这次 LNT 二阶培训的沉淀,Bushcraft 与 LNT 之间的联系在我的脑中逐渐清晰起来。我最终的感悟是:Bushcraft 与 LNT 实为一体两面,它们殊途同归,共同指向了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Bushcraft 赋予了我们利用自然的智慧与能力,而 LNT 则为我们行使这份能力框定了伦理的尺度与边界。它们共同教导我们的,正是在"索取"与"克制"、"利用"与"尊重"之间,去寻找那个微妙且动态的平衡点。
这份"度"的把握,没有标准答案。它源于我们对自然知识的不断深化,对个人技能的持续精进,以及一颗对自然始终保持敬畏与敏感的内心。愿我们都能在荒野中,既能自信地生起一堆火,也能在离去时温柔地抚平痕迹;既能在自然中创造生活之美,也能在心中恪守简约之道。这,或许就是我们走向山野所能修得的、最好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