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 XGo 用户群里,看到许士伟和马工围绕 AI Coding 展开了几轮有意思的讨论。从 10 月 9 日到 13 日,两人在 AI 的本质定位、工作流程、组织变革等话题上碰撞出不少火花。这些讨论不是纯理论的,背后都有真实的实践经验支撑。许士伟团队刚刚在 10 月 12 日发布了 XGo v1.5.2,这是第一个 AI 作为主力程序员参与开发的版本,AI 代号 XGopilot 已经成为项目的第 8 大贡献者。
这篇文章整理了他们的核心观点和分歧,帮助大家了解当前 AI Coding 实践中的不同思路。
10 月 9 日晚,马工抛出一个问题:"现在还认为 AI 是软件吗?"暗示 AI 可能已经超越传统软件的范畴。
许士伟的回答很直接:"当然啊",并且批评这是"一个不太有营养的问题"。他给出了清晰的定义:
AI Coding 和 AI 是两码事。AI Coding 属于一类 AI 应用。而 AI 狭义上应该是提供智能的单元本身。
这个定义把讨论拉回到具体的工程实践层面,后续的争论也主要集中在 AI Coding 的应用方式上。
马工关心一个实际问题:"你同时在 issue 和 pr 下和它对话,不会乱吗?"他在探索企业级的工程化方案,关注 system prompt 应该放在哪一层(repo 层、公司层还是 persona 层),以及如何管理多个 persona(dev、tester、security engineer)。
许士伟的做法比较简单粗暴:
他反对搞复杂的 spec 规范,主张"用 GitHub 传递上下文,其他都交给 AI"。实战中,他在 XGo 主 repo 里放了一个 CLAUDE.md
作为 AI 的工作指南。
到了 10 月 11 日,马工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设计这个环节,同步模式比较好,它出方案,你现场纠正,feedback loop 短。
许士伟的观察更谨慎:
复杂逻辑的 design,AI 还是想不出特别好的主意,给的方案整体上比较平庸。
他说自己已经纠正了 2 次,AI 表现仍然不理想。这说明 AI 在创造性设计方面还有明显局限。
马工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我想挑战这个流程,去掉中间商,销售直接叫研发。
他的设想是,让 To B 公司的销售拥有独立环境和 POC 分支,配合 AI 快速完成客户定制化演示,"一个销售 + 一个工程师 + AI,两个小时就能完成"。
许士伟的反应很强烈:
这个不会成功,公司会乱套了。
他的理由是:
但他也认可 POC 场景:"这样可以,只是 POC 没问题"——前提是不进主分支。
两人最终在一个点上达成共识:售前用 AI Coding 快速出 POC 或方案是有价值的。马工说"销售可以带 live demo system 见客户,而不只是 PPT",许士伟回应"这个和我们思路一样"。
许士伟对 AI 的定位很清楚:
AI 推理能力在人类平均线附近且偏下一点。AI 的优势是几乎没有知识盲区,所以很多看似很难的问题它都能够解答。AI 虽然不够聪明(推理能力),但是足够全能。
他的实践重点:
他还提到一个教育话题:
对中国的教育挑战很大,我们的教育出来的人才和大模型能力重叠度太高。
马工关注的是更大层面的组织变革:
他用 Claude Code 生成 Mermaid 架构图和文档,解决代码文档漂移问题。
对比维度 | 许士伟 | 马工 |
---|---|---|
目标 | 编译器开发 + POC | 企业级应用 + 销售赋能 |
质量标准 | 高(85%+ 测试覆盖) | 灵活(POC 不进主分支) |
工具选择 | 主要用 Claude | Claude Code + 多模型 |
流程理念 | 简化,反对复杂 spec | 探索分层 system prompt |
组织变革 | 保守(产品经理必须会写代码) | 激进(销售直接用 AI 做 POC) |
这场讨论本质上反映了 AI Coding 应用的两种路径:
许士伟的工匠路线:把 AI 当作高质量的编程助手,保持传统软件工程的严谨性,提升个人和小团队的研发效率。
马工的变革路线:把 AI 当作组织流程重构的催化剂,探索打破传统职能边界的可能性,通过 AI 赋能非技术角色参与技术工作。
两人在 POC 场景上有共识,但在是否用 AI 重构组织流程上存在分歧。许士伟更注重工程质量和可持续性,马工更关注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和组织敏捷性。
XGo v1.5.2 的发布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XGopilot 作为第 8 大贡献者已经证明了 AI 可以成为真正的团队成员。接下来值得关注的是,这两种路径会在实践中产生怎样的效果,以及是否会出现更多混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