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软件开发新范式

阳志平系列博客摘要与行动指南

认知敏捷开发法:定义与核心步骤

2025/3/12 12:20 | 24 位朋友参与讨论

在AI时代,软件开发范式升级为认知敏捷开发,核心是让思考和设计的时间变多,实际编码时间变少

展开核心要点

这套方法论在传统敏捷开发之上,增加了几个关键步骤,强调与AI的高效协作:

  1. 系统拆解:先将软件系统精确拆解为子系统。
  2. 接口定义:每个子系统对应一个域名或一套API。
  3. 技术选型:基于开源社区信息分析,选择AI大模型已充分训练过的技术栈
  4. AI驱动文档:先写文档,格式为清单体,主要写给AI看,用于生成提示词和代码
  5. 数据库先行:立即根据文档生成带测试用例的数据库脚本,导入并验证结构
  6. 代码生成 (CLI优先):先生成功能完整的CLI(命令行界面)代码,验证核心逻辑。
  7. API扩展:在CLI正确无误后,再扩展为API。
  8. 前端后置:最后,让AI根据API文档自动生成前端交互文档和界面设计,再扩展到Web、iOS等平台。

行动建议

尝试使用这套8步流程规划你的下一个项目。改变“先写代码”的习惯,从编写清晰、面向AI的清单式文档开始。

工程思维:告别“一步到位”的幻想

2025/3/12 12:40 | 27 位朋友参与讨论

软件开发是工程,不是魔法。直接让AI生成完整应用的做法只适用于玩具项目,专业开发必须遵循工程起点。

展开核心要点
  • 错误做法:直接告诉AI“我要开发一个XX软件”,期待一步到位。
  • 正确起点软件工程的起点是 README.md 文档。想象项目成功开源后,开发者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就从那里开始写。
  • 核心理念“人思考,AI执行”。人负责定义方向和拆解工程,AI负责具体的实现。
  • 精炼流程:README定方向 → AI生成PRD → 设计数据库 → 先CLI再API → 生成文档 → 推导前端需求 → AI设计UI → 扩展至全平台。

行动建议

启动新项目时,强制自己先编写一份高质量的 README.md。它应包含项目愿景、核心功能和技术架构,以此作为与AI协作的“第一份合同”。

实践与预判:AI技术红利期演进

2025/3/15 12:34 | 21 位朋友参与讨论

认知敏捷法威力巨大,作者演示不到30分钟生成全栈应用。同时,对未来AI红利期做出明确预测。

展开核心要点

两件有趣的事:

  1. 实战演示:从零开始,用认知敏捷法在30分钟内生成了数据库、后端和前端
  2. 赋能专家:探讨如何让不懂编程的知识工作者(作家、医生)也能微调和分发自己的大模型。

对AI红利期的预判:

  • 今年 (2024) 是 RAG与知识库 的红利期 (解决外显/公共知识)。
  • 明年 (2025) 将是 专业领域大模型 的红利期 (解决内隐/团队知识)。
  • 后年 (2026) 才可能轮到 AI代理 的红利期 (解决隐私/个人知识,数据成熟度低)。

判断依据:知识的内隐/外显程度,以及知识属于个人、团队还是公共领域。

行动建议

立即投入学习和应用RAG与知识库技术,抓住当前红利。同时,开始为你的专业领域积累和构建结构化的“团队知识库”,为明年的机会做准备。

研发范式变革:从“数据+API+界面”到“模型+数据”

2025/3/15 16:45 | 10 位朋友参与讨论

AI时代软件研发的核心关注点发生根本性转移,API和界面的开发工作量将急剧下降

展开核心要点
  • 传统研发三要素:数据、API、界面。
  • AI时代新核心模型 + 数据
  • 趋势变化
    • 研发重点变为:如何研发或用好模型?如何低成本可持续地生产大规模数据
    • API与界面的工作将很快可以根据模型与数据自动生成

行动建议

将学习和工作重心向模型(微调、应用)和数据工程(采集、清洗、构建)倾斜。思考如何为你的业务构建可持续的数据飞轮。

最佳示范项目与未来展望

2025/3/23 09:19 | 29 位朋友参与讨论

推荐一个开源项目作为认知敏捷开发法的最佳示范,并鼓励社区共同完善和推广此方法论。

展开核心要点
  • 推荐项目PocketFlow,一个用100行代码优雅实现的AI Agent任务抽象项目。
  • 项目亮点
    • 用一个图来抽象AI Agent的各类任务。
    • 结合了文档驱动的开发思路。
  • 未来展望这种开发思路将成为AI时代的主流。鼓励技术同学深入实践认知敏捷开发法,未来可著书立说,使其成为像《敏捷开发》一样的方法论。

行动建议

立即学习 PocketFlow 的源码和设计思路。在自己的项目中深入实践认知敏捷开发法,总结经验,并与社区分享。

新工具佐证:前端的消融与工程的基石

2025/6/11 21:47 | 11 位朋友参与讨论

新工具和文章进一步印证了认知敏捷开发法的前瞻性,特别是“先放弃前端”的策略。

展开核心要点
  • 判断佐证1: 文章《AI就是你的前端:如何用 MCP 将 API封装成智能代理?》 证明了前端界面可以转移到对话中,佐证了作者的 【对话即生产】【模型即生产】 的观点。
  • 为何先放弃前端? 答案是:前端的交互功能正在被对话式AI所取代
  • 判断佐证2: 文章介绍的Python工具 uv,及其衍生的 uvx,为MCP这类高级AI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工程基础,使其从概念走向完美实现。

行动建议

重新审视项目中前端的必要性。对于新项目,优先考虑通过API和对话式接口提供服务。同时,关注并掌握 uv 这类底层性能工具,它们是构建高效AI应用的基石。

原文

源链接